为写作教学引入源头活水
发布日期 : 2018-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王惠兰
很多学生没有时间读书,即使读书,也是快餐式阅读、功利式阅读;更怕写作文,觉得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写,对写作教学课存在排斥心理。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紧紧扣住“阅读”这个抓手,巧妙应用教学方法,对文本进行感知、品读、鉴赏、拓展,把读写融为一体。
一、巧妙提问,积累写作素材
初中语文教材选的文章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是我们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最好的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引领学生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对文本整体感知是读懂文本的前提。整体感知就是读者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心灵最直接的感受,是对一篇文章内容写法的整体把握和领会。钱梦龙先生指出:“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由于认知水平差异,学生对文本的直觉认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最初的阅读感受,及时点拨引导。
如在教授《变色龙》时,大多数学生初读文章后,觉得警官围绕着“狗咬人”事件变来变去的行为很可笑,并没有深入思考人物变化的原因。教师因势利导,抓住人物善“变”这个特点来设计问题:警官奥楚蔑洛夫为什么变来变去?不变的是什么?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就会明白警官奥楚蔑洛夫随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变化,狗的主人是将军他就驯良,如果不是将军他就狂吠。他实际上就是沙皇政府豢养的一条忠实走狗。不变的是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本质。这样的引导,使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描写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变来变去的丑态,意在讽刺批判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在学生参差不齐的整体感知基础上,设计问题,找准提问的切入点,使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学生要整体把握好文本内容,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是关键。可以从文章的题目或者文眼入手,抓关键词语设问。《记承天寺夜游》着眼在“闲”字分析,设计问题:1.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是一个“闲”人?2.“闲”人有怎样的心境?3.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闲”人的?一个“闲”字意蕴丰富,引领学生深入把握文本的内容,更好地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智取生辰纲》中以“智”为切入点设计课堂教学,围绕吴用等人的“智”与杨志的“智”的较量展开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写作特色。
也可以抓住富有表现力的一句话切入。有位老师讲《端午的鸭蛋》时,一开场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汪曾祺是语言大师,但我看了这篇散文后,产生了怀疑:我怎么没看出汪老的语言有什么独特之处啊?
巧妙创设切入点,从“无”到“有”,不仅能“吹皱一池春水”,达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激起千层细浪”,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品评汪老语言特色。
二、品味鉴赏,开启写作钥匙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无疑告诉我们要从文本中汲取写作的养料。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只在内容可见的表层逡巡,难以深入到文字的深处。要品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就要细细深入到文本形式上去,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后,一定要对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修辞甚至标点符号细细品味、鉴赏,在字斟句酌的过程中,领悟文章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如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妙。孔乙己刚到酒馆喝酒,是“排出九文大钱”;被打折腿又到酒馆喝酒,“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仔细揣摩“排”“摸”这两个动词含义,意味大不相同。“排”这个动作是在孔乙己到酒店后众人嘲笑他脸上添了新伤疤后做出的,这个动作表现了他根本不理短衣帮的嘲讽,也不想和他们为伍,对别人的嘲讽故作镇定,同时也想在短衣帮面前显摆一下——他喝酒有钱,不欠账。“排”是一字摆开,动作较慢,一个“排”字可看出他在短衣帮面前故意炫耀、摆阔气、洋洋自得的心理活动。“摸”是在偷东西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又到酒店喝酒付钱的动作,“摸”是吃力地向外掏,体现出孔乙己生活已经穷困潦倒,精神颓唐,走到了人生的末路。两个动词巧妙的运用,表现了孔乙己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性格,昭示了他可怜可悲的命运。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重点引领学生咀嚼人物的前后变化,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从中看清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嘴脸,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列夫·托尔斯泰》一课,可以引领学生重点品析外貌描写的语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济南的冬天》《春》《紫藤萝瀑布》等课文,可以引领学生揣摩写景的写作技巧。
学生徜徉于具有丰富意蕴的字里行间,在品味鉴赏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写作手法,日积月累,在写作中受益无穷。
三、以读悟写,课内向课外延伸
初中课本文章虽然文质兼美,只局限于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视野未免过于狭窄。教师必须把阅读的视野延伸到课外,打造更为开阔的阅读空间,把文本加厚、加宽。可以采用1+X的形式(群文阅读),学一篇文章拓展与之相关的X文章。在授课《芦花荡》一文,拓展其姊妹篇《荷花淀》的文章,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孙犁语言清新自然、诗情画意的特点。讲授《春酒》,拓展阅读琦君的《桂花雨》《母亲的书》《橘子红了》等作品,使学生深入了解琦君文章丰富的内容和语言细腻柔婉的特点。课本中节选了一些名家名著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整本名著。比如学了《智取生辰纲》《香菱学诗》《杨修之死》《范进中举》这些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原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这样以课本内容向课外延伸阅读,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更加深刻地探讨人物形象及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有了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读后感就有了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也会有血有肉,丰富多彩,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
我校语文组配合教材体例编写了四本阅读经典读本《阳光的味道》《花开的声音》《时光村落》《心灵牧歌》,文章都是选自现当代名家作品,每篇文章都把赋予生命力的词语,感动人心或者精彩的句子、段落画上横线,要求学生阅读批注,学生通过做批注的形式,揣摩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四、师生同作,切磋中其乐无穷
为了摸清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他们写作中的困惑和畏难情绪,我坚持写下水文,在课堂上把自己的习作展示给学生。
学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和学生一起写同题作文《我的母亲》;学生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我亦以本班学生为题材,写了习作《天地间走来了小小的他——我的课代表》。
自己写文章,不仅要审题立意,还要揣摩语言表述,一篇文章很难一蹴而就。换位思考:平时学生写作文,并不像老师想的那样简单。尤其是看了特级教师李镇西的作文教学录,对我启发很大。李老师上作文课的模式:先表扬写作文好的学生,然后读优秀片段、优秀作文,并让写作者谈构思、优点及不足;最后再展示自己的习作,让学生评议,提出问题,自己再谈写作感受。其授课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随后,我的随堂作文都拿来和学生交流,并把作文的构思也讲给学生听,和学生一起写作,一起探讨,师生都有收获。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写作并不可怕,关键要养成读书,从书中汲取养料,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要写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只有真实的事情写出来才有真情实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只有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才能给学生写作注入新鲜活水。
(《山东教育》2018年7、8月第2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