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脱下公开课那华丽的外衣

发布日期 : 2017-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   王洪忠

 

公开课需要开,更需要“磨”。小到校级,大到省级。对于执教的老师,是一种成长和历练;对于参与的老师,是一种极好的学习、借鉴的机会;对于那些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公开课的引领作用更是毋庸置疑。

从教17年来,我所执教、参与、观摩的各级公开课不下百余节,收获自不必说,但收获的背后,却有些许的担忧与忐忑。因为我发现:在很多公开课的背后,越来越多地生发出一些“演”的成分,而且这种“假课”越演越烈,即便你想努力剔除它,但它还是或多或少地出现在你的课堂上,我们总有意无意地给它留出一方生存的土壤。

我还清晰地记得这样的“假”就发生在我第一次执教的市级公开课上。在某学校试讲时,我与学生课前互动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真诚地希望,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一定能够与老师密切配合,上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课后研讨时,市教研员庞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请问王老师,你的课堂是谁的课堂,你上的这节课的主角是谁,这节课你是上给谁的啊,是你引导学生还是让学生配合你?课前互动时你所说的第一句话就错了。”现在想来,我与学生的这句课前互动是何等的无知和幼稚。

王晓春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做课”》,在文章中他就曾对做课老师“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收获,而是听课者的反映和评价”深表痛心。想想,很多时候我们不都是在这样进行着、实践着吗?为了上一堂所谓的好公开课,教师反复彩排:细致到哪几个学生发言,发言的内容是什么,从哪个角度发言,发言到哪个层面,接下来的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如何深化,然后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师生再进行新一轮的讨论,时不时地针对特定学生的“精彩回答”出现“自发”的几次掌声……试想一下,这样的课堂教学何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谈什么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课堂上,师生往往像一个个背台词的演员,课堂成了舞台,老师是主角,学生成了配角、群众演员,甚至是麻木的观众。有时,为了把课堂演好,老师还试讲好几次,把课堂上要说的话包括过渡语都要设计好,然后统统背诵下来,课堂语言预设的可谓到了极致,甚至连表情也要对着镜子练一练。课堂上有些孩子是不懂装懂、懂装不懂,他们没有说自己想说的话,而尽说老师想要的话;提的问题不是真问题,而是照着老师的要求提的“假问题”。整堂课执教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听课的老师听得津津有味,课后评课一片赞誉之声。

试想,如果越来越多的老师对这样的公开课趋之若鹜、乐此不疲,甚至推波助澜,助长这股课堂“歪风”愈演愈烈,让这种“作秀”的课堂有更多的土壤,那么,真正的课堂就会渐行渐远。薛根发老师一语中地说:“曾几何时,我们的课堂失却了真实和深刻,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艳是艳得很,却没有生命,没有成长的气息。”

公开课不仅仅是将教师的教学风格展示给别人看,更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课堂教学研究的范例,一起探讨更科学的教学方法。精彩的“演课”是不实在的,是中看不中用的。因此,一堂好的公开课,就是要远离虚假的美丽,保持那种“原生态”,还课堂一份本真。因为,课堂的源泉在于学生,我们应当把目光转向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把课堂的“根”深深扎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如果公开课上,教师帮助了一个从来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勇敢地举起了手,让一个一直读课文结巴的学生顺利地读完一段话,让一个从来不敢大声唱歌的学生发出了第一个标准的音符,让一个从来不喜欢画画的学生自觉地拿起了画笔……哪怕过程不顺利,也必定是一堂有价值的好课。

记得之前我受邀在某县区举行一堂初三复习研讨课,那是一堂语言运用课,学习的内容是“变换句式”。在进行“长句变短句”的学习时,我让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大部分学生都在小组内热烈地讨论,积极寻找句式变换的规律,但一位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低着头不说话,自己玩自己的。课堂提问时,我特意走到他的面前,让这位男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学生先惊讶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低着头小声地说:“老师,我不会。”我轻轻地拍着他的肩膀让他站起来,笑着对他说:“不会?不要紧,我们可以一起学习。老师相信经过努力你会成功的!来,看着黑板,我们一起来找其中的规律……”在我的启发、引导与帮助下,这个学生慢慢地找到了变换的规律。在他略显激动的表情中,我笑着说:“怎么样?你不是很聪明吗!以后可不要再把‘我不会’当成口头禅了。”在同学和听课老师善意的笑声中,这位男生挠着头憨憨地笑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注意到那个男生听得很认真,还时不时地拿起笔记着学习的内容。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没有一点的“作秀”,只是真诚地想去帮助这位学生。我知道,听课老师和其他学生也许会很快淡忘这节课,但在这个学生心里,它一定会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大道至简,悟者天成。”让我们的公开课少一点“演”的成分,多一点“真实”吧。也许这样会有些粗糙,会有些“遗憾”,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样的“课”难道不成功吗?我们不要忘记:自从学生踏入校门的那一天起,我们就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阳光、坦诚,但我们却为了成就自己的一堂看起来“完美”的公开课,不惜推翻学生心目中一直接受的诚信教育,让学生帮着去“造假”,这不是背叛了我们教育的初衷吗?

老师们,请脱下公开课那华丽的外衣吧,让我们把课堂根植于学生,因为那才是我们教学生命的真正源泉。

 

(《山东教育》201712月第5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