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确立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权

发布日期 : 2018-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于保东

 

中办、国办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这预示着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势在必行。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曾说,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回答三个问题:如何建立传统文化自信?师资哪里来?怎么落地生根?

一、明确宗旨,确立学校领导

传统文化的要害是“价值观”,是“精神”。因此,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立校之本,夯实传统文化之基;又要有现代文化的支撑,才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学校领导者尤其是校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存在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每个教师、学生都应是传统文化基因的携带者、传播者。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让学生掌握他们应当掌握的知识,还要培养他们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所具备的素养,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占领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地,牢牢把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权、主动权。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丰富的载体和手段,不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浸润和引领,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亲近传统文化,使他们认同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根植、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

这首先要求确立文化认同重要意义,占领传统文化教育制高点。传统文化回归校园,应该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呈现,以什么样方式和方法进行?这是每个教育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是获得人格及精神上的涵养及升华,认同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这个角度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通过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也就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国家认同放在首要的位置,牢牢把握好这个教育的制高点,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价值观,保证学生的人生不会发生方向的偏离。

其次,精心顶层设计,制订长远规划,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爬梳剔抉,取其精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凭借三分钟的热度。学校要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精心的顶层设计,制订长远规划。从时间纬度讲,传统文化教育要贯穿学生的学校生活,让学生时时处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中;从空间纬度讲,要把学校打造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统文化教育阵地,让学生走进校园,处处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春风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学校还要注重从三个方面着手制订长远规划:一是建设好适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课程体系,二是拓展深化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三是加强适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阐发。做到覆盖各年级,融会到各学科的教材体系中,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二、团队建设,挖掘教师课程

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关键是教师。有了教师才能挖掘和开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从当下的实际情况看,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就谈不上教育。学校中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适合担当起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任务,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建设。学校要从热爱传统文化和有一定传统文化学养的教师中进行选拔,在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科课程、根据年级、根据个人的特长,组建团队。再在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按照团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制定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和实施。

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应是无谓地增加学生的课程负担,也不应是一哄而上的应景。首先要牢牢把握住国家课程这个最为核心的课程资源,从国家课程资源中努力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例如,语文学科中,汉语文言文字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规律高度契合。六年级团队可从语文课程资源中提取出“有趣的汉字”这个课程资源,发掘汉字汉语的理趣,让语文学科中的汉字教育呈现出活泼的风貌,还能在历史的语境中准确理解古人思想。七年级团队可结合部编新教材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要求,开发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诗词赏读课程,让学生在朗朗的诵读声中了解古人的情怀。八年级团队则可以集中围绕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性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再如,音乐团队可以围绕中国古典音乐中的经典,开发古典音乐演奏课程,从《高山流水》到《春江花月夜》,涵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美术团队则可开发“汉服的演变”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转化为动手、动脑的能力。历史团队则可以把历史教材中中华民族的历史英雄教育贯穿在四年的历史教育中,让学生了解英雄、走近英雄、学习英雄,从历史英雄身上汲取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传统文化教育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既要各个年级衔接,也可独立成为体系,还要注重课程渗透。每逢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或者在升旗仪式中也可进行传统文化及传统礼仪教育,这应成为学校不变的校本课程。通过立体化、全方位地与学生共享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

三、多方保障,加强细节落实

传统文化教育不能重形式超过重文化内涵,重展示超过重体验。当下,很多学校进行的所谓传统文化教育,只是注重了形式,走马观花,流于肤浅,而缺乏了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和落实。

首先,作为学校教育来讲,没有时间保障的教育一切都是空谈。学校领导层要认识到做好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合力、合理、创新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和有足够的教师作为保障外,还必须有足够的课时保障。没有课时保障的传统文化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只开花不结果,不能走到传统文化深处,不能汲取古人精神。其次,学校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要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要让学校的每寸空间、每个细节都开口说话,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校园中耳濡目染,历久熏陶,每个学生的一言一行才能散发着传统文化的气息,彰显着传统文化教育的底蕴。第三,还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联系起来。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就需要传统文化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

从目前的教育形势看,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不能纳入到对学生素养的评价中,所有的宣传都是没有用的。在最近几年的中高考语文试题中,都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做到先让学生作为知识牢牢记住,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慢慢领悟,才能逐渐涵养学生的精神、人格,成为内在的价值观和人格。因此,让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并最终体现在行为上,要与考试、考查结合起来。把对传统文化的考试、考查纳入到学生的素养发展评价中,是传统文化教育得以落实的重要保障。

总之,学校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根本目的是从传统文化中让学生学会处理三大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价值层面的引导是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学校要确立传统文化教育的领导权,就必须学会寻根,要让学生回到原点汲取成长的力量。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基于这个核心基础。

 

(《山东教育》201811月第3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