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警惕教师的“霸权主义”

发布日期 : 2019-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教研室   李  跃

 

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然而,在我们的平时调研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可以说算是才华横溢的演说家、问题设计的专家。他们在课堂上唯我独尊,喜欢自我表现,把学生该说的、学生该做的都包办了。常言说:课品如人品。这种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展现自我,忽略学生的存在,难免产生课堂上的“霸权主义”。笔者认为,警惕课堂上的“霸权主义”,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课堂变为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应有之义。

首先,课堂教学应警惕教师的话语霸权。课堂即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把课堂作为自己的阵地,始终坚守着不给学生留有说话的时间,不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难免产生话语霸权。记得台湾教育专家李玉贵说过一句话:“好的课堂一定是上着上着教师就不见了。”为什么教师不见了,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思考、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而不是教师在课堂的中央高谈阔论,重复着以前的往事,叙说着过去的故事。

警惕教师的话语霸权,要求教师学会倾听。教师太会说不是好事,专业的教师不仅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一定还是善于倾听的。教师只有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触摸学生情感的温度,静听学生思维抽穗和知识拔节的声音。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耐心倾听,不仅要听到学生说出来自己的想法,还要推测学生想说没说出来的观点。上述上着上着不见了的教师,其实不是可以轻松了,实际上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背后做出许许多多的努力。

其次,课堂教学应警惕教师的问题霸权。善教者必善问。从课堂教学设计看,教师设计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教学,而且真正的问题设计,应是基于学生需要的问题设计。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上问题设计太多,他们频繁地发问,一直很主动地提问,学生只能是被动的学习者。

警惕问题霸权,教师要恰当地设计问题教学,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实际;问题设计应该是学生需要的问题,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问题设计不能只有教师的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不了的时候,教师才是问题的设计者和解答者。

警惕问题霸权,教师应营造自由宽松的提问氛围:一是鼓励质疑。要学生敢于提问,爱上提问,就要改变一种信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二是不置可否。教师首先不对某些问题猜测和评说,这样才能够激励学生提出更多猜想性问题。三是不急于告诉。如果教师急于拿出一个结论,或者告诉学生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答案,无形中就堵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通道。要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多提问题,教师就要克服那种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的习惯和心理。

再次,课堂教学应警惕教师的生成霸权。课堂教学追求预设与动态生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成离不开预设,但只有充分预设,才能有更多精彩生成,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课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机械地记忆教材或回答教师界定的内容,而是必须结合个人经验或已有知识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观点及其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但在平时的调研中,我们确实感受到有些教学生成是在教师的教案中早已预设好的、固定的、呆板的,这样无形中就构成了教师课堂中的生成霸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能看到另一种预设的生成霸权。教师的问题预设,常常是带有固定生成的。也就是说,教师在经常固定的生成中进行预设,学生常常束缚在教师的思想中去寻找答案。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教师的问题设计思维含量不够,或者经常是死板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提出,学生就会为了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慢慢地成为被动的生成机器,这也是教师生成霸权行径造成的后果。

最后,课堂教学应警惕教师的情感霸权。新课程彻底改变了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交互融合的情感体验中构成互助学习伙伴。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情感的“外衣”,而忽视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克服教学中的情感霸权,还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伪情感”远离我们的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所在。

 

(《山东教育》201812月第3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