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寓言故事,悟教育哲理

发布日期 : 2018-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李海军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生金蛋的鹅》的故事:

一天早晨,一个农夫发现自家的鹅窝中有一个金灿灿的蛋。他把蛋带回家,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个金蛋。从此以后,农夫的鹅每天都下一个金蛋。他每天都把金蛋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就变得富有起来。慢慢地,农夫变得越来越贪心,他就想:要是我把鹅的肚子划开不就能得到很多的金蛋了。于是,他把鹅杀死了,但是,鹅肚子中什么也没有。农夫再也得不到金蛋了,因为他把生金蛋的鹅杀死了。这个故事说明:如果不懂得知足,贪得无厌,人们就会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

这则故事具有丰富的教育哲理,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启示。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减时增效,打造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

一、“求真”的学生观——追求“人性”的崇高

农夫想得到更多的鹅蛋,但是采取的方法不正确,违背了有效产蛋的规律,做了无效劳动,最终落得鹅死蛋无的结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高效,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呢?教师怎么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对于高效课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和答案。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更难以达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判标准。但是,十几年的课程改革效果欠佳,值得我们反思。课程改革的本质特征应该是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原本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但是,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课堂失去了“人”的踪迹,没有了生命尊严,更忘却了人生境界的提升。由此,造就了大量教师上课无思想、无思维、无情感、无主题的“四无”课堂。现代化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塑造具有独立思想、人格尊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鹅”。故而,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过度依赖课件展示,要明确课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否则就会淹没学生的独立思考,就是眼中无“人”。教师在追求教学“具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重难点突出、易错易混点摆明。教师在推导结论时,一定要给学生留有空间想象的余地,否则就是扼杀“人性”。现代化的学生观应该立足于彰显崇高的人性。

二、“务实”的教师观——将“服务”落实到底

农夫本来应该是鹅的服务者,应该尽全力照顾鹅,为鹅生更多的蛋而创造有利条件。结果,他颠覆了自己的角色,杀死了鹅,最终使取蛋的愿望落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要服务于学,“教”的行为原本是旨在引出、导引学生“学”的行为,而学生的学习行为必须遵循认识规律。教师的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由于对教学内容的“驾轻就熟”,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往往能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学生“课上听得懂,课下不会做”的尴尬现象呢?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备课阶段,教师已经把个人的思维过程进行了过分浓缩,由于高度提炼,所以造成教师思维过程的单向性、封闭性,当然也就难以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现代化的教师观应该突出“服务”意识,学生就是“顾客”,就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上帝”,一切的教学思想、手段、方式、方法和路径均应紧紧围绕着学生转。舍此,再精心的备课、再高明的教学手段都将是越俎代庖,收效甚微。

三、“向善”的教学观——以提高学生素养为“天职”

农夫养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蛋的收益,结果,为了效益最大化而操刀虐害了鹅,当然也就从根本上断绝了自己的生财之道。寓言中的农夫根本没有把生蛋的鹅看作是自己的战略伙伴,“眼中无鹅”的野蛮心理导致他同室操戈,结果,原本应该是农夫与鹅合作共赢的美丽故事,却演变成了不着边际的遗憾传说。俗话说“教书容易育人难”。什么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呢?好课务必能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快乐,好课务必能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的价值所在,好课务必能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好课务必能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好课之所以“好”,就好在教师能重视“人”的发展,能重视提高“人”的素质,能重视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知识急剧更新的时代,教育应立足于“以不变应万变”,科学思维能力正是构成这个“不变”的基本要素,因为思维能力是诸多能力的核心,内涵式的科学素养,“真、善、美”的做人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凡是重要规律的得出、科学现象的分析、解题思路的形成等,都必须建立在师生合理剖析过程的基础上,努力塑造学生“求真”的科学性、“向善”的人性、“唯美”的品行。现代型教师务必要树立立体式教学观,要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

四、“生命”的课堂观——用生命润泽生命

寓言中的鹅之所以能生蛋,在于鹅是有生命的,当愚蠢的农夫无知地剥夺了鹅的生命的时候,他的生财之道也就终结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人,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渠道,也是教师用自己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的场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人格尊严,教师绝对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评价所有学生。教师唯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张扬个性,诱发灵感,调动激情,润泽生命。教育因生命而发生,课堂因生命而精彩。教师要做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拥有一颗博大的心,要具备热爱、专业、自省、责任和博爱等优秀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呵护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信任学生,要给学生传递善意、微笑、宽容、温情和理解。只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才会变成真正的教书育人的高雅殿堂。教师要教给学生鲜活的知识,让知识充满生命的色彩,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情怀,尽显生命的美丽;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用心去和学生沟通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敬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承认个体差异性,注意培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容忍学生犯错,以宽厚的胸怀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培植自信;教师要善于课堂“留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给学生创造自由生长的土壤,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每一朵花都会开得美丽而缤纷,要学会“静待花开”,因为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师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卓尔不群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由和平等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才能赢得每一个孩子的尊重。

教师怎样做才能让自己不变成那个愚蠢的“农夫”呢?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变成能产“金蛋”的鹅呢?这难道不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吗?

 

(《山东教育》2018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