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庭教育走进校本课程

发布日期 : 2018-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莱州市朱由学校   刘万英

 

家庭教育进入校本课程,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校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个是家庭教育的日渐强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教育的幸事,是教育得到足够重视和突出发展的表现,但从另一方面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固有的一些矛盾也在急速地膨胀,有些甚至岌岌可危。传统教育时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有两个,一个是学校,一个是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这个著名观点的存在表明,在现实中家庭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的问题一直都存在。或许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一致问题本身还值得探讨,但家庭与学校之间必然是命运的共同体,而且关联的深度被高速发展的信息文明催生出更高层次的合作必然。而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深层合作,要以学校教育的专业性来实现双方教育价值观的统一和教育方法的互补。目前亟待解决的就是双方在教育价值观、教育专业性方面的落差和教育合作方式的进一步深化。

首先,在教育价值观方面。作为教育者之一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关注点渐渐走进“应试”的圈子,将“知识能力思想行为”缩为“知识能力”,将“知识能力”缩为“知识”,又将“知识”缩为“分数”,从而扭曲了观察和评价孩子的标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广泛存在着“成绩不好就是不好”的悲观失望情绪,当然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成绩好就是好”的盲目乐观。

其次,在专业性方面。物质生产力的进步和信息文明的发展,让家庭教育突然从单调匮乏进入到一种急速扩张的状态,的确给原本枯寂的家庭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家庭教育固有的保守和教条。但与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发展性相比,家庭教育的片面性、碎片性、短期性、随意性等非专业非规范的不足还是很明显的,导致在家庭教育中出现许多“误区”“盲区”。据不完全调查统计,九成左右的家长曾在孩子个性倾向与心理发展的教育中出现或左或右的失误,造成不必要的紧张或不理智的大意。

最后,在合作方式方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属于长线、广角,突击性或临时性思维不仅会造成教育效果的缩水,而且会损害教育的严肃性以及双方进一步合作的信任基础。从以往的教育现实看,无论是从学校角度还是从舆论角度,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是相当成功的,但出现在家庭教育乃至学校教育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理论的尊重远远超过了对实践的探索,其中以教育专业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家庭教育主动担当和作为,将是学校教育乃至教育对实践的最大尊重。

倡树对实践的尊重,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实践的尊重,不仅是干实事的勇往直前,也是对现实问题的自我剖析。我们的确认可先进理论的必要与美好,但我们更需要面对眼前卑微的疼痛。对于教育来说,课业负担、师生关系、价值认同等现实的疼痛,虽然卑微但却关系教育大局,盲目追求高端而置眼前的问题于不顾,于理论无益更失了实践。当教育的理论越走越远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以卑微现实的筚路蓝缕来躬行教育为人生的初心。以校本课程校本途径的方式,以学校教育的专业优势,以最接地气的“地缘优势”,将隐藏在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的现实痼疾,实实在在地解决。既解决了眼前羁绊,又呼应了教育至理,其实远比哗众取宠亦步亦趋要来得幸福安心。

教育的实践要义在于客观,因为它本身是主观科学,我们要走出主观论证多于实践行动的窠臼。将家庭教育引入校本课程,要注意几个关键的实施原则:问题导向原则,系统建设原则,协调尊重原则,组织强化原则。

什么是问题导向原则?它强调的是只有抓住问题才能抓住实质。不管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问题所反应的都是矛盾的中心,抓住问题就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放矢,集中力量,以点带面,是解决教育难题最高效的方法。问题导向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以更科学的方式强化了问题意识,即正视问题的严肃和价值,不逃避问题,勇于承担问题,尤其是先从“自身”找问题,因而成为解决主观问题的最有力工具。有时候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像是复杂的外交关系,本质并不冲突,但容易造成冲突。在校本课程中,学校教育应首先反思自身问题,主动改革自身的弊习和漏洞,主动引导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靠拢,以先行的姿态、敞开的胸怀和初见成效的努力,换来家庭教育对自身的最终反思。这是开启一切家校工作的基础。比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根源主要出在学校一侧。由于片面和极度追求教学成绩的原因,长期积累了增强练习强度的主观认知习惯和成功心理,所以学校普遍极度重视压迫式的课后巩固,但另一方面也在一直经历很沉重的教育挫败感。从这方面看,对于学校一方来说,改革课业负担其实也是一种很急迫的“内需”,主动反思和改变学校自身的问题其实有着很好的启动基础和效果预期。对于家庭一方来说,破除长久以来压在孩子身上的身心重负,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也会是他们响应学校改革的巨大动力。

什么是系统建设原则?这是与问题导向原则相与补充的原则。因为从解决问题根源的角度,往往需要多方面联动、多要素并进、多举措同步,没有扎实全面的系统支撑,仅靠对问题本身的单纯解决,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甚至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本身。依托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具有预设和全面的优势,极大改变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低效,规避或减少了相当一部分问题发生的几率,并且强化了目标管理的意义,使得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此,学期之初的校本课程,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奠基作用。

什么是协调尊重原则?考虑到家庭与学校固有的价值观差异、发展层次差异,学校教育承担着引导和普及的重任。要充分考虑家庭条件不同造成的现实差距并予以重视,而家庭也要通过充分了解家校之间存在的教育落差,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予以充分反思和支持。最终,双方之间要以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认同为共同目标,这是一切家校合作的思想基础,其中学校教育的专业性依然起到重要的核心引导和聚拢作用。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家校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某些影响教育大局的滞后思想,学校应该予以坚决纠正。对于因此而产生的阻力,要注重其中的“线索”价值,形成关于阻力的良性的认识论。以阻力为契机,以协调尊重原则创新问题处理方式,让家长广泛参与到教育的决策和实施中来,充分发挥联合体的舆论和智慧优势。教育对实践的尊重,就是要以不断克服阻力的经验累积逐渐形成对教育规律的最终认识。

什么是组织强化原则?这是与协调尊重并行不悖且互为补充的原则,用以解决原则性的矛盾冲突。在阻力或干扰的排除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麻烦甚至偏激,单纯地姑息迁就并不能促其反省,一味地批判或对立往往又会促使矛盾激化,所以,解决的办法就是立足于科学合理的组织手段、活动实施和客观分析,以大教育的视野和解剖式的微观呈现,将问题的表现和危害客观细致地解析出来,促使家庭教育迷途知返,这样可以避免以往依靠突击方式或强制手段造成的“治标不治本”。

要保证以上实施原则的顺利落实,需要强有力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学校方面的组织领导和全员参与是重要基础,它能保证每个教师明确将家庭教育引入校本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施全过程,全程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与学校教育合作开展的成效与失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在线课程的实施优势,将学生发展的实时问题制成课程内容,与家长即时交流,结合与教师面对面的学习交流,解决重大教育问题沟通协调。对于教育迫切问题的探索,在学校层面自下而上地勇敢拓荒,具有精准、高效的特点,它的努力将推动区域乃至全局的相应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问题的真正解决离不开基础的改变。所以,我们要让教育的根扎得深一些。

 

(《山东教育》20184月第1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