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要打好“三张牌”

发布日期 : 2018-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省莱阳市高格庄镇中心初级中学   荆伟华

 

校本教研,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强调围绕学校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时下,校本教研虽受到一些学校的青睐与追捧,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某些校本教研取得的效果甚微。笔者认为可以从选题、过程、评价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改进与提升。

一是打好“主题内容牌”

校本教研的关键在于找准相关的研讨主题。研讨内容应当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以及教师比较关注、来自于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不能另起炉灶,离题太远,或者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型教研。有学者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效取决于教师能否满足他们对于知识和情感的需求。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情感需要共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成人何尝不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能够满足他们专业成长需要、能够解决他们工作中困惑的学习和培训,才能激发出他们内在主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动机和欲望。换言之,只有当校本教研真正能够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真正解决了当前困扰教师的问题时,才有生命力。

那么,困扰教师的实际问题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依靠学科组长来了解。学科组长既是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科组长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要善于综合教师们思维碰撞时产生的各种问题、不同意见,帮助教师及时统一思想,聚焦关键环节。

二是打好“方法策略牌”

有了好的研讨内容,还需要科学的教研策略和方法。以“课例”为载体是当前不少校本教研的常规做法,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主要讨论观摩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执教教师上课前应该与同级部教师充分交流,做好课前的预设、课中的调控、课后的反思,不能以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听课教师也应该提前“备课”,了解教学内容,听课时才能融入课堂。而评课更是关键的一环,是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以,既不能不切实际地大唱赞歌,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全盘否定,要善于讲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评课时需要有深刻的思考,不能东一枪、西一炮,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使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做:独立备课—学科组集体备课修改—二次备课—听课教师课前了解教学内容—科学地观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当然,这里所说的仅仅是“课例研究”。我们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如集体备课、视频会诊、网络教研说课展示、演讲辩论、笔会交流、课题研究等。一些富有创意的教研活动能突破传统教研活动中内容缺乏新意、形式呆板老套的弊端,使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走进实际教学生活,走进教师需求领域。现在不少学校有了录播教室,我们建议教师将教学过程摄录下来,然后回放录像,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微格分析,专题研讨。这种研讨方式很便捷,听课教师可以随时暂停和回放某个摄像画面,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复分析。

三是打好“激励制度牌”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最终也需要发表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接受人们的审视。学校要多元化看待教研成果,只要跟教育教学有关的图像、视频、多媒体、文字等都可以看作教研成果。当教师在教研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取得较好成绩时,学校应依据评价制度和标准对教师进行公平评价,及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学校可以在教师中开展“教育教学故事会”,每年开展一次,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也可以将故事汇编结集,优秀的推荐到专业报刊发表。每学期将教学反思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供教师们学习和交流。教师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若能受到同伴的赞赏,得到专家的指导,受到编辑的青睐,自然能充分享受到校本教研的乐趣,继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教师校本教研的成果最终也会落实到学生身上,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校本教研的落脚点应放在教师理念的提升、行为的改变和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要经得起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只有打好“主题内容牌”“方法策略牌”“激励制度牌”,校本教研才能切实解决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教师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体味成功的喜悦,这样校本教研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山东教育》20184月第1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