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到“合格”

发布日期 : 2016-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莱州市朱由学校   刘万英

 

教育不能背离自己的使命,培养人才和完成救赎都是同等重要的教育之义。与教育的普及功能相比,许多人难以走出的是对“优秀”的不舍。国人对“优秀”的割舍不下是无以复加的:送孩子上学是为了优秀,孩子优秀不了羡慕别人的孩子优秀;教孩子学习成绩要优秀,成绩优秀不了有办法让他们优秀,似乎成人的眼中就只有优秀。

我们说了几十年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懂得“合格”的真正含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教育过往,强调合格的教育往往出的都是人才,强调优秀的教育可能盛产书呆子抑或考试工具。学业标准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指导着最为具体的教和学,影响着教育改革的勇气和深度。我们是否有勇气革除盘绕在深层的教育之痼,敢于动得筋骨,受得清苦,真正以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复兴为大义,其实就在于一个合格的“人”的培养上。

让人悲催的是,尽管智力不是决定成败的唯一因素,可是教学依旧是智力的游戏。再者,尽管非智力因素在理论上所涉匪浅,但许多人宁可在夸夸其谈时相信它,也不愿在实际教育中对它加半点青眼,因为阳春白雪无法抵挡下里巴人的魔鬼训练。一些日薄西山的名校如此,一些想要闯出特色的新校暗地使劲也是如此。所以,人们在实践中顽固而又粗糙地秉行着智力选拔的模式,这让许多学生陷于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的境地。在智力舆论和实践的双重压力之下,许多学生就认为自己是不行的,自己的成绩不好,自己的特长没有用,自己就是一个差生,自己是没有希望的。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教育。

教育能否将非智力因素的提倡与选拔加以常态化和标准化,我们不好说。但我们的确不应该将语言、逻辑、空间等智力因素作为关注的唯一,像音乐、肢体、人际、内省、自然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如果能够进入大人们的眼中、心里,那么至少在学生看来,教育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测试仪。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量齐观,是客观评价学生的基础,如果你不总是盯着语言、逻辑、空间能力不放,你就不会觉得他们不合格,相反,你反而会看到他们的可爱与强大。这就是“合格”之义的开始,即在真正的教育发生之前,孩子们在你的眼里一定是“合格”的。

接下来,当教育的行为发生之后,就你所实施的一系列营养方案或教育行为,去判断孩子们是否合格,这本身似乎就有些不公。孩子们表现不好,就一定是孩子的问题,难道没有方案不对症的可能?显而易见是有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显然的问题,人们却总是指责着学生而故作镇定,可怜的学生也总是逆来顺受地听着。我们一直在“教育总是没错的”的假设上看待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判断学业达成,从实施方来说,要有一个“度”,或者至少不能仅凭实施方一方裁而定之。换言之,判定学业是否合格还应有别的评价主体。而且除了评价主体的因素,还有一个极为重要但棘手的问题:标准或标准理解。再具体点说就是合格还是优秀。

那么,问题又来了。“合格”算不算好,这是一个深度考验教育成熟的问题。虽然我们教育的发展并不出色,但并不影响我们拥有成熟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后发优势应该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合格的本义就是符合标准,在工业化生产中,合格证就是一个产品质量过关可以出厂的信号。那么,教育产品的出厂凭证是合格还是优秀?答案也应该是合格,因为无论是从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强制角度,还是从个体发展差异的规律角度,我们所需要的都是一个客观、现实、公平、公正的“合格”为标准。这是给孩子一个交代,也是给教育一个科学的回归。优秀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而合格是教育的中心任务,“合格”就是好的,不是只有优秀才是好的。我们欠许多合格的学生一个公正的评判,知识合格、能力合格、心理合格、思想合格,这些都合格的学生,就是一个完整、可爱而又有潜力的自然人,这就是成功的教育。学生应该通过多元的测与评,客观、全面地认知自我,不回避也不过分渲染,从容而自然。其实,认识自己是教育给孩子的最重要礼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不是设计师,而是营养师,知道孩子缺什么,什么不缺,什么该补,什么不该补,怎样补,又怎样去改变。

“合格”的回归不仅让更多的学生有了更加客观科学的自我认识,而且会不断放开对孩子们真实想法的禁锢,这些都是孩子们展开基于兴趣或意志的实践和创新的必要心理支撑。能正确认识到自身发展的不平衡,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孩子。与追求卓越相比,重塑“合格”之义,其实是更加有希望培养出卓越人才的正途。

 

(《山东教育》201678月第23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