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还缺少点什么

发布日期 : 2015-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郓城县玉皇庙镇刘口初级中学   孙丽霞

 

随着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教育,我国农村教育状况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与城市教育相比,在某些方面仍旧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笔者坚守农村教学一线近20年,一直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感深切关注着身边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撇开种种客观条件,我想从另外一种角度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从人文情怀去谈一谈当代的教师缺失了什么。毕竟教育是指向人,是为了人的生活。

一、缺乏尊重和宽容意识

美国研究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家倡导人格的基础就是自尊和自信。而尚在发展成熟过程中的自我概念更多的是依靠外部的评价慢慢潜移默化而来。农村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其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情感上引导的缺失,让他们更加敏感和早熟。因此,农村教育更应该建立在人性向善的预设上,前提必须是尊重和信任。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师者为大”等很多本位思想仍旧顽固不化,体罚和恶言相向的事情时有发生,无法容忍学生犯下的错误,存在着一种很强的“成人霸权主义”,用成人的标准来苛求学生,这些都是当代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未成熟的个体,都有其自己不同的发展特点,绝对不可以,也不可能用成人的价值观来替代孩子的价值观。对待学生犯下的错误,要宽容并引导,对待学生的人格,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尊重。与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交流与互动中,一定校正好角度,斟酌好能量,不要让丝毫的冲动和私念玷污了高尚的师德。

二、缺乏创造力

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孟思想的影响,在教育生活中的地位性显示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一来,更多地强调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干预和控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必定是沉闷的、压抑的。对于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模仿,只有规规矩矩地死记硬背一些死板教条的教学法则;而对于教师,虽然执掌着教育大权,但是其教育随着考试的指挥棒转动,三本“标准化书”(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教材),再加上统一教研、统一备课、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答案、统一评分标准,把每一位老师的个性和特点慢慢同化。学生为分而学,教师为升学而教,高分低能的学生根源便缘此而来。那么,到底如何重拾教师的灵性和创造力呢?我认为,首先要给教师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和管理体系,减少教师传统竞争带来的心理不安全感;其次就是鼓励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激励和引导。但是要切记,创新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不是标新立异,可以随意违背客观的教育规律,它依然离不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教育的热忱。

三、缺乏情怀意识

叶澜说过,教育是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但是反观当代教育,在社会变革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下,学生对“成绩至上”信条愈加地执迷不悟,而教师,未能对其情感、心灵和个性多加关注和释放。教师这个责任的缺失,让学生在学校,无论课内课外都失去了很多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更谈不上自由地发展,学生自身知识的增长甚至可以说是以情感的麻木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虚幻和破灭。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成长的权利和自由,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对学生多一点情怀关怀,不能把他们作为我们实现或达到某种理想或目的的工具,毕竟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的任务,除了学习,还有成长。

四、缺乏服务意识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一句话说:学校是为学生设立的,而不是学生为学校而生的。也就是说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是为学生服务的,没有了学生,教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但是,当代教育生活里,教师始终无法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总是先入为主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学习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一切教学活动太过于随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情好差。这样做是很不对的,因为教是为学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能够使用教师本位、教材本位以及教法本位的习惯和惯性在教学生活中主导学生的学习,而是应该积极地由教学本位向以学治教转变,建立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观念思想,和谐教学互动,达成具有恒久动力的“师生共振”联合体。

五、缺乏健康意识

人们都把教师比作“春蚕”“红烛”,这是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和赞美。但是,教师也是人,哪怕被社会舆论高高地供奉在神坛,教师的生存状况也同样需要被关注。毕竟在过多褒奖的词汇里,过多地强化了教师的社会价值和奉献精神。每一次的教学改革任务最后疲于奔命实施的是教师,而竞争日益加剧的社会,又对教师这个职业提出了过高的期许,过度的工作状态与现实回报落差又极大,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摧毁着教师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近些年来教师“过劳死”和普遍健康状况低下的现象频发,也引发了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群体健康意识的关注。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关爱,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现实利益分配,或者从人性发展和平等的角度,社会各界都应该以一颗宽容之心搀扶我们的教师走下高高供奉的神坛。

 

(《山东教育》201511月第3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