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当追求美的境界

发布日期 : 2014-12-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青州市教研室   史振平

 

人心向美。凡是美的事物,无论过去的、现在的,物质的、精神的,动态的、静态的,视觉的、听觉的,有形的、无形的,人们皆心向往之。

那么,如果我们的课堂时时充满着美,洋溢着美,师生始终生活在美的环境之中,沉浸在美的体验之中,课堂岂不更有吸引力?学生岂不更心向往之?教学效果岂不更加理想?

所以,在推进课堂改革的进程中,教师应树立一种意识:追求美的境界。

一、环境美:让教室飘溢文化的芳香

环境美,主要指教室的外在形象美。表现在物的因素上,教室内应桌凳整齐,摆放有序,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阳光充裕,空气清新;学生课桌上、教室角落里的书籍、文具、用品摆放整齐,井然有序。表现在人的因素上,班额要适宜,提倡小班化;教师、学生服装整齐、干净,精神饱满,情绪高昂。表现在文化的因素上,应建设积极向上、文明高雅的班级文化,体现班级理念与价值追求。通过张贴名言警句、师生书画和摄影作品、优秀作业,出版板报等营造浓厚而温馨的育人氛围……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从美学角度分析,环境美属于自然美的范畴。而自然美包括动态美、静态美、动静结合美三类。所以,在营造教室环境美的时候,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寻求变化,方是最高境界。让教室成为美的地方,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应成为我们的不懈追求。

二、结构美:让课堂有曲径通幽之妙

大凡美丽的景致,往往步步是景,时时是景,让观景者不时有惊喜,可谓曲径通幽之妙。中小学课堂虽只有短短的四十几分钟,却应如景观设计,讲求结构,讲究章法。教师像导游,学生如游客,一节课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完行程,还沉浸其中,意犹未尽,这,当是课堂的结构之美。

任何事物都存有其结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结构”总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被使用:一种是事物的表现形式,或称外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可变性和选择性,结构变化不一定改变事物的质及其存在;另一种是事物的生存样式,或称内在结构,这种结构一旦定格便具有相对稳定性,直接决定和影响事物的质及其存在。课堂的结构主要是指内在结构。内在结构的变化,将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

课堂结构主要体现在教师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上。当前,全国各地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近乎狂热,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笔者以为,这诸多教学模式都是一种课堂结构,一种课堂构思,都是对课堂教学各环节进行的有目的的排列与组合。对那些成功的教学模式要学习借鉴,但不可照搬照抄。每一名教师都应有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每一个学科都应有基于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每一堂课都应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具体说来,如何导入新课、出示目标、讲解重点、突破难点、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当堂训练、课堂小结等,如何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固定的章法,教师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笔者以为,虽教无定法,但教有定规,整个教学设计应合乎规律,匠心独运,善于创新,不落俗套;整个教学流程应环环相扣,张弛有度,跌宕起伏,自然流畅;最终的教学效果应目标达成,优质高效。

美学家M·李普曼曾说,“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结构优化,效果将优化。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结构,重视教学设计,以结构之美引领课堂之美。

三、语言美:让课堂更加高雅更有品位

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永远离不开一样东西: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说”,要“讲”,要“问”,要“答”,要“读”,要“唱”,要“议”。语言是课堂的重要支撑。师生语言美,这是课堂美的必然要求。

课堂语言美,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基本功,用普通话讲课,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笔者在农村学校听课,发现很多教师用方言讲课,甚至有的年轻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竟用方言讲课,课堂品味、效果大打折扣。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教师一定要坚持用普通话讲课,这是增强课堂美感、提高课堂品味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做到语音标准、语法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语言还要有感染力、感召力,有幽默感。

当然,语言的表达,除了“说”,还有“写”。教师的板书要规范,学生写作业要一板一眼、认认真真。提升学生书写能力,也是教育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言之美,本身就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就“读”“说”“诵”而言,很多电视、电台主持人、影视演员、话剧演员,可称为语言艺术家,欣赏他们的节目,是一种美的享受;就“写”而言,汉语言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书法艺术,只是达到的层次和境界不同而已。所以,作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支撑条件,教师要十分注重锤炼自己的语言,课堂教学一定要追求语言美。

四、真实美:让课堂远离虚假和浮华

真实的才是美丽的。课堂要美,就应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这就要求课堂重视预设,更要重视生成,生成比预设更重要。魏书生外出讲授示范课,往往不提前备课,不提前与学生见面,不提前公布讲课节次,而由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课堂是真实的,所以是感人的,是令人钦佩的。那种提前演练多次,甚至哪个学生回答哪个问题都提前安排好的课,是虚假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生是不喜欢甚至反感的。

从美学角度分析,“真”是实际存在着的客观物质及其运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现实世界。“真”不等于“美”,但“美”必须以“真”为基础,“真”是“美”的前提。

所以,美的课堂应真实,应朴实无华,应允许出错,应拒绝表演,拒绝“背课”,拒绝假提问,拒绝假回答,拒绝假讨论,拒绝假合作。

五、人性美:让课堂洒满沐浴生命的阳光

人性美是指人的真诚、善良、宽容、慈悲、关怀、博爱等品格。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真谛是以人文本,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开启心智、完善人格、点亮生命,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所以,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完成育人神圣使命的主渠道,课堂应坚持以人为本,应追求人性美。

教师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即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教师不应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姐妹式或父子、母子式(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紧张,没有恐怖,没有害怕,从身体、精神、思维上都完全放松,营造最佳身心学习状态。教师要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合作、自主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引领、调控,而不要包办课堂、霸占课堂,不要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喧宾夺主,角色错位。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的武器,要欣赏学生、表扬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意志力,而不要动辄批评、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教师心中要有爱,话语要满含感情,时刻让学生有得到呵护和关爱的感觉。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施教,对每一个孩子都不离不弃,特别是要倍加呵护智障学生、基础薄弱的学生、问题学生,而不要偏爱学习好的学生,遗忘成绩差的学生。

六、激情美:让课堂成为激情燃烧的舞台

“激情”即强烈激动的情绪、情感、情意、情思。激情是一种美,一种情绪的美。教师应做一个有激情的教师,只有教师有激情,才可能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于漪老师被誉为“激情似火的老师”,上课时刻感情饱满,语言生动,她的课堂饱含激情,极富感染力、生命力。

教师要做一个激情飞扬的教师,课堂语言要有演讲的恢宏气势,要有朗读的抑扬顿挫,要有曲调的高低转换,要有歌唱的感情投入,要有小品演员的幽默诙谐,要有相声演员的才思敏捷,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为“激情课堂”。

七、情境美:让课堂教学更具活力与情感

谈到“情境”,自然想到情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法的基本途径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不管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理解如何,每个人都曾采用过这一教学法,可能是有意识的,可能是无意识的,但都取得成效了。试想一下,在课堂上模拟生活、展示实物、播放音乐、观看图画、师生分角色表演、激情朗读、动情讲述等等,不是司空见惯吗?再试想一下,把课堂拓展到教室外、田野里、社区、公园、风景区、大剧院、展览馆等等,不也是司空见惯吗?这些都是情境的创设,都属于情境教学法。

所以,课堂教学要注重创设美的情境。学生置身美的情境之中,便能通过形象感受、情感熏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实现以美启智,以美促学。

八、思考美:让课堂教学更有深度与广度

思考是美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但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没有自己的见解,是人才的一大缺憾。那么,追问原因,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觉得问题就出在我们的教育上,出在我们的课堂上。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总是习惯于灌输,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习惯于老师问、学生答,习惯于标准答案、学术权威,而对学生的质疑,对学生看似“荒唐”的回答往往一棍子打死,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火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醒。

所以,教师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让学生多问“为什么”,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而不要动辄向老师、同学问答案;二是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或者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思考能学会的知识、能解决的问题不要讲,否则便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权;三是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挑战标准答案,挑战学术权威,得出与众不同的答案。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培养几项重要思考能力:一是全局性思考,把局部知识纳入整体知识体系中去学习、把握;二是反思性思考,及时总结个人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发扬优点,规避缺点;三是前瞻性思考,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走向有预判、预见;四是批判性思考,敢于肯定,更敢于质疑,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五是换位性思考,对任何事物,都能转变角色,换位体悟;六是发散性思考,对一个问题有多个思路,能提出多个解决的方案,做到一题多解,殊途同归。

 

(《山东教育》201411月第33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