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莫让“拐棍”束缚住双手

发布日期 : 2014-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微山县付村镇第一中学   祁春梅

 

请看几个场景: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教师没有参与学生的讨论,而是翻看自己的教案;学校进行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备课比赛,教师当场编写的教案就失去了平日的充实和条理,甚至对教材内容的解读和处理也存在诸多偏差;课前,教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胸有成竹地开始教学,两分钟后突然停电,没了课件,教师一时手足失措,下面的活动不知如何进行;学校各类学习需上交心得体会,没有反思整理,就忙不迭地上网搜索相关内容,做起了剪贴加工……

相信各位朋友还能继续罗列下去。一直以来,教参、教案、标准答案、多媒体等一些教学辅助资料、设备被专业人士形象地称为教师的“拐棍”。一直以来大家都习惯拄着“双拐”进行教学,不觉得别扭。现在,新课改,新气象,科学的教学理念整天撞击着我们的大脑,回响在我们耳边,可一些教师仍拄着“双拐”蹒跚上路,禁锢自己的思维,束缚学生的发展。

不可否认,就像拐棍在伤者康复过程中曾起到重要辅助作用一样,诸多“拐棍”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极大的智力支撑和有效保证,使他们能借助“拐棍”走上讲台。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伤者只有及时摆脱拐棍的束缚,才能及早恢复正常人的脚力,练就矫健的步伐。教师长期盲目迷信、过分依赖“拐棍”,会养成不能自主深度钻研教材、不会创新教法学法、不尊重学生思维、不重视教学基本功训练,一切唯“拐棍”是从的惰性和惯性。教师成了“传声筒”,学生成了“应声虫”,师生成为狭隘教学资源的奴隶,导致教学视野狭窄,师生创新思维停滞,综合技能得不到提升。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蹩脚的教书匠,而不会成长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不言自明,缺乏较高的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底蕴不足是教师在教学现场仍手拄“双拐”做“二传手”的主要原因。好多教师离不开教参书,其实就是因为自己素养与能力较差。硬功夫不硬,当然就需要“拐棍”支撑,没有哪个“武林高手”愿意让累赘的“拐棍”妨碍自己大显身手。在对“拐棍”问题有了清醒认识的同时,教师自身、各类教师培训要着力在提高教师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上下大功夫,帮助广大教师打牢学科教学的深厚根基。教师更应当主动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在实践中提高学科素养,形成自己真正有底蕴的教学“个性”,而不能总是习惯于人云亦云,让“拐棍”左右自我,一旦失去这些“拐棍”,就如盲人失去手杖一样眼前一片漆黑,心中无数,无所适从。

教师要成为一名创新型、科研型的教师,面对“拐棍”就要做到:平时学习拿得起,关键时候能放下。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学科底蕴和教学能力,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精彩,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坛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山东教育》2014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