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当从心开始

发布日期 : 2014-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海阳市第一中学   程显龙

 

美国好乐公司副总裁艾丽莎·巴伦在年轻的时候曾当过一家糖果店的店员,来店里购物的顾客特别喜欢她。有人好奇地问艾丽莎:“为什么顾客都喜欢找你,而不找别的小姐,是你给的特别多吗?”艾丽莎摇摇头说:“我绝对没有多给他们,只不过我给的方式与别人有所不同。别人称糖时,起初总是拿得太多,然后再一点点地从磅秤上往下拿。而我起先总是拿得不够多,然后再一点点地往上加,顾客自然喜欢我了。”

读完这则故事,笔者深受触动。“拿掉些”与“再添点”看起来仅仅只是售货方式的不同,但给人的却是不同感受,它闪现出经营者智慧的光芒。虽然艾丽莎的“再添点”,售出的糖和别人是一样的,量也是一样的,但它却符合了顾客的微妙心理,让人感到分量给足了,自然就乐于登门。这也带给我们教育人一些更多的思考。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平时的教育,为什么学生总是对我们的教育置之不理,甚至还会产生逆反情绪?其实,原因很简单,更多的时候我们也是和故事中其他售货员一样,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根本没有照顾抑或是考虑过他们的心理感受,自然就很难滋生出理想的教育效果。育人者难道不应从以上的故事中警醒吗?有效的教育当从心开始。

首先,育人者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的年龄、知识和经验,与我们老师都不在一个层面上,所以在认识上也必然与我们存在许多的不同之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正视这些差异,切不可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更不能仅凭自己一时直观感觉就将学生简单地定性为“思想有问题”,而是要尝试站在当事学生的立场对事件重新进行整体审视,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此做的本意是故意“搞破坏”,还是因为好奇抑或是其他原因?要顺着他们思想的脉络攀援而上,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在充分感受其情绪体验和内心变化的基础之上,顺着其“长势”自然校正学生思想上的认知偏差。只有这样的教育行为,才会为学生所接受,做到“良药适口,忠言顺耳”,进而有效地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

其次,在育人实践过程中,育人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不能伤及学生的人格和自尊。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违纪学生虽然有时没有是非观,却有着很强的自尊心。所以,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和错误的时候,老师不能一味地对其挑剔、不满,抑或训斥,而是要给予其适当的宽容。这里的宽容不是简单的纵容,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在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基础之上,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正向“点化”和“引领”,这样学生就会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氛围中切实感受到老师的教育甚至是批评惩罚的良苦用心,自然就会乐意接受我们的规劝和帮助,进而主动改进自我,完善自我。

再次,育人者要及时修正自己的育人技艺,让自己的教育能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隐形的、综合渗透思想甘露的艺术,也就是说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情感的交流与交融。因此,在平时的育人实践中,育人者必须要跳出传统思维的定势,及时修正自己的育人技艺,用自己敏锐的教育意识,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出现错失的事件作为培养其良好品格的契机和素材,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中及时找到心灵的共鸣点,进而唤醒、激活其内心所潜藏的进取意识,让思想的甘露真正渗进学生的心田。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像春风化雨一样,让孩子在悄然间生成自律能力,进而完成主动提升自我的美丽蜕变。

育人实践中,育人者必须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召学生,打动学生,要让自己的育人行为时刻都能散发出生命和人性的光辉。只有如此,学生的内心才会被震撼、被启发;也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育人功效。

 

(《山东教育》20143月第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