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教师“生本理念”的彰显

发布日期 : 2014-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刘桥中学   徐宜秋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晚年的时候声望很高,拥有上千名学生。一天,这位两鬓花白的老者蹒跚着走进课堂,手中捧着一摞厚厚的纸,对学生说:“这堂课你们不要忙着记笔记,凡是认真听讲的人,课后我都会发一份笔记。一定要认真听讲,这堂课很有价值!”

学生听到这番话,立刻放下手中的笔,专心听讲。但没过多久就有人自作聪明:反正课后老师要发笔记,又何必浪费时间去听讲呢?于是开起了小差。临近下课时,这些学生觉得这堂课并没听到什么至理名言,不禁怀疑起来:这不过是一堂普通的课,老师为什么说它很有价值呢?

课讲完了,阿那克西米尼将那摞纸一一发给学生。领到纸张后,学生们都惊叫起来:“怎么是几张白纸呀!”阿那克西米尼笑着说:“是的,我的确说过要发笔记,但我还说过请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讲。如果你们刚才认真听讲了,那么请你将在课堂上所听到的内容全部写在纸上,这不就等于我送你们笔记了嘛。至于那些没认真听讲的人,我并没有答应要送他们笔记,所以只能送白纸!

学生们无言以对。有人懊悔刚才听讲心不在焉,面对白纸不知该写什么;也有人快速地将所记住的内容写在白纸上。后来,只有一位学生几乎一字不落地写下了老师所讲的全部内容,他就是阿那克西米尼最得意的学生,日后成为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的毕达哥拉斯。阿那克西米尼满意地把毕达哥拉斯的笔记贴在墙上,大声问道:“这堂课的价值就在于倾听。现在还有谁怀疑这堂课的价值吗?”

《学会生存》序言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落实到人自身的发展、完善和价值的实现。”而倾听则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的最好范式。因为倾听,可以使教师及时感受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态度、需要,通过建立一种民主的态度和方式,采用多种策略提示和引领学生,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倾听,可以使教师有机会帮助学生梳理、归纳、提升已有的感知经验,积累新的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发展相应的能力;因为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向教师诉说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促使教师及时把握学生成长的脉搏,以把科学、正确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教给学生;因为倾听,更可以使教师为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学生愿意模仿教师去倾听他人、尊重他人。与此同时,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助推了教师心理健康的发展:一方面,倾听促进了教师人格的自我实现。教育活动及其成果是教师自身精神力量的对象化,是教育主体的情感、世界观在教育实践中的最终实现,因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又成为了教师人格自我实现的最好体现。另一方面,倾听促进了教师人格的自我超越。作为倾听者的教师,影响、改变着倾听对象,同化着倾听对象,又通过不断超越自身而适应倾听对象。正如奥斯丁在《忏悔录》中所发出的感慨:“我的学习并非来自教我的人,而是来自与我说话的人。”

有人认为,中国教师不善于倾听,可中国文化原本十分注重“倾听”。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先专心倾听,后循循善诱。但不知从何时起,教师开始不想倾听了,不屑倾听了,不会倾听了。究其根源,囿于长期的“师道尊严”的禁锢,居于“神坛”的教师总是板着“夫子”脸,拒学生于千里之外,消解了学生倾诉、表达的欲望,堵塞了了解学生和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导致师生关系失调。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失败。不是吗?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习惯于自己肆意地言说和要求学生虔诚地倾听,只有命令与服从,只有授予与接受,只有安排与执行,只有言说者对倾听者的高压,而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平等,没有自由。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学生,便永远也无法获得言说者的主动。于是,创新与锐气便在教师的惊诧中远离了学生,木讷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言语,甚至会慢慢侵蚀学生的思想与灵魂。

其实,倾听是教师“生本理念”的彰显,因为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我们的教育绝不能把他们当作“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随心所欲地在上面“做成什么样式”就画上什么图画,而应顺其势而引导之、培养之。而倾听则成为实现这一宗旨不可或缺的平台,一旦教师转向学生开始倾听,就意味着一种迎接和承纳:不是把学生简单地作为学生来接纳,而是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这种接纳表明了一种真诚的平等和尊重,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是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尊重。因为学生的世界,既是一个充满幻想,有些离奇,又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世界;也是一个通向未来,有些憧憬,又有些不切实际的世界。他们的心中或鲜花盛开,或云雾层叠。只要教师去耐心倾听,也就成功了一半。反之,不善于倾听,甚至拒绝倾听,就会失去了解学生的机会,失去教育教学的前提和根基,教育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成为无的放矢的无意义行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这么认为:倾听是对学生观的把握,是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是对教育教学要义的领悟。

有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责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而是教师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学生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就抢口强说;学生的话还没有听清,你就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兴致勃勃地发言,你却心荡魂游、目光斜视,学生还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吗?《听的艺术》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次访问中问一位叫罗斯的孩子:“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啊?”罗斯天真地回答:“我想当飞行员。”“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该怎么办?”罗斯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系上降落伞,先跳下去。”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而林克莱特却平静地注视着罗斯。没想到,罗斯热泪盈眶,林克莱特发觉罗斯的悲悯之中有无法形容的内容,于是接着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罗斯的回答透露出了纯真:“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这个故事读后让我颇受启迪:林克莱特在现场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这份亲切、平和、耐心让他听到了孩子最善良、最纯真的心语。

一句话,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是一门艺术,学会倾听应当成为全体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职业的自觉。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3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