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期待与期待的教育

发布日期 : 2013-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   于国柱

 

《道德经》里说:“大器晚成,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型的器材要经过很长时期才能完成,最灵巧的反而好像很笨拙,最大的辩才好像言语迟钝。这段话对今天的社会及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

当今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着实用主义,一切都讲究功用化。一方面,科学技术、物质财富在不断提高、增长;另一方面,社会道德、人文素养、情操品格又每况愈下,日渐衰微。人们在不停地追寻着成功,这是一个向往强者、求新求异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大潮中,少有人去怀疑它的是非。老子却向我们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另一面: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越快、越强的好?是不是人性人情都要外化、物化才好?

前些年有个报道,在调查了中国少年大学班的骄子们后,发现这些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少年英才们,长大后鲜有大才,更多的“泯然众人矣”,从调查时的结果看,成才的比例并没有比其他同龄群体更高。

想起了日本发明的电子宠物,把一个小小的动物,比如小鸡、小狗,或者小孩,设置上睡眠、吃饭、拉撒、生病、哭闹等几个简化程序,让人们去照顾它,说可以帮助认识生命过程,培养爱心。这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漠视和亵渎。因为这里的生命,被极大地简化和缩短了。请记住,完整、丰富的生命是绝对不可以简化和缩短后被认识的,生命、生活的最大意义就在其本身。

可以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比作是比赛爬山吧,攀越的过程中需要奋斗与抗争,充满了死亡的激烈挑战。待爬上了,是该要休整、欣赏美景了,这时人们却往往会发觉“高处不胜寒”,人与人之间实际上更需要相依为命、相与而欢。所以这时的行止心态中,代之以平静的欢喜、丰富的安宁。

而现在却没有这样的雅量了。当人们吃着肯德基,读着网络文学,开口说洋话,追求着物质、感官的快乐,还有多少人会默默地感受心灵波动的愉悦,体验精神丰盈的意味。我们失去了从容、淡定、优雅、自在。表现在对待孩子、学生的成长上,现在也成了“快餐式”“简化式”了,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习各种特长,我们不再去欣赏、关心他们的童真、童心、童趣,成人们贪进急躁心理的实质就是在简化和缩短孩子们的生命。实用、功利的思想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在新时代再次走进了拔苗助长的寓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十年磨一剑,历寒梅始香;厚积而薄发,大器常晚成。这些话告诉我们的共同道理是,成长与成功是需要合理的过程的,这个过程需要不断生聚,反复锤炼,不可速成。人的培养尤其如此。

即便是成功了,成就了“大巧”“大辩”也要“若拙”“若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返璞归真,是从形式到内容,从特征到一般的质的深化。比如画画吧,齐白石说:“不似为欺众,太似为媚俗,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就是大巧若拙。毕加索家中失窃,警察根据大师画的人物像抓了十几个都不是,根据管家画的像一抓就对了。但谁能据此怀疑大师的艺术素养和艺术价值。画画要先打轮廓,作文要先设纲要,这些尚未成型、需要进一步雕琢刻画的“拙作”,正是精巧作品的前奏,若是开始就做得太具体到位,后面的就没有修改的余地了。所以,“若拙”才能成“大巧”,“若讷”才能成“大辩”。

“大器晚成”告诫我们,教育要学会期待,教育要懂得展望。今天的学生是十几年后的社会人,一味用现时急切的眼光看待和要求他们,不见得适用于未来。“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还告诉我们,加强自我修养,增厚己身内涵,保持适度谦让,懂得尊重他人。这里面更多的不是技能,而是思想。

 

(《山东教育》2013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