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不应是个复杂的事

发布日期 : 2013-09-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济南市舜文中学   李继冶

 

几年前我曾醉心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有一股蛮力与热情,既要身体力行,积累与探索,又要苦口婆心,与一切反对派、磨蹭派作斗争。等到一个阶段过去,模式的推广渐成气候的时候,茫茫然中似乎我也成了专家,而我却惶恐起来。我不知道老师们还要跟我辛苦多久,一个新的方式让人一直疲惫,是否还有坚持的必要?我不知道学生们的负担什么时候能减下来,如果说负担上去是暂时的,可以接受,眼看几年过去了,学生负担未能减轻,这一定不是当年我尝试新方法的初衷;学校的成绩倒是多少有点起色,但我不清楚是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还是因为学生负担的加重。然而骑虎难下,没有回旋的空间。

工作的变迁给了我一个台阶,我让自己停了下来,平静地听课、评课,回到原点,所有的问题都还摆在那里。然而我所在的区域,教育行政机关部门却在大力提倡教学模式,开学时提倡,放假时就结出了硕果,我却落后了,但不准备追赶。

教学究竟是个复杂的问题还是个简单的问题?这真是个问题。我无法解答,然而最近的一些事情,使我有了一点见解,就是重温一个“古老”的话题——教与学的矛盾。先说这么几个话题和随感。

其一,我的一个朋友,孩子一直学习不好,报了一个辅导班。这辅导班何等了得,创办人退休前是特级教师,专管中考命题的,他命的题的质量在全国有关评比中都名列前茅,尽管年年学生用他的题考试,平均分不足三五十分。辅导班的老师据说都是名师(现在真是名师辈出的年代),然而,孩子的成绩并没有提高。后来,他给孩子报了另一个班,那个班没有名师,甚至没有教师,只有一帮大学生,他们上不了课,只是看着一帮孩子做作业,谁有问题,就给谁讲讲,而且这些大学生还是万能的,什么学科的题都能讲。结果,孩子的成绩却上去了。

其二,大班化、小班化的问题。这几乎是个没有争议的问题,都知道小班化好。一样的教育资源,人越少,平摊在每个孩子身上就越多,最重要是小班化使得教师关注学生个体成为可能。可是,现在随着生源的减少,很多学校早已被动地小班化了,但教学效果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因为老师们仍然是讲啊讲啊。那面对三十个人的讲和面对一百个人的讲有什么不同呢?

其三,我主张教师应该多一些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师生双方身心疲惫,成果寥寥。不少老师确实很敬业,课上苦口婆心,打铃后拖堂,还是讲;学生学不好、背不过,课间、放学后留下个别辅导,继续讲。然而效果如何呢?学生入学时考三十多分,经过三年无数个课间的苦心辅导,到毕业时还考三十几分,这恐怕不是个别现象。一辈子这么教,不去想一想,真是傻到家了。

其四,开学前在教育局开会,有几个去美国考察的领导介绍美国教育。归国人员开口闭口“在美国的时候”,其实那些他们一惊一乍的景观,我们在国内的已经知道个大略,但还是有一个场景引起了我的注意:在美国的一间教室里,学生分三拨,上中下三个层次,由三个老师分别辅导,没有黑板和大屏幕。三个老师在一个教室里,势必不大容易有面对全班的讲课机会,那么针对小组的针对个人的辅导就会成为常态。

其五,这个寒假,我们很担心老师们布置的作业,学生光顾着玩完不成,等开了学,这么多作业一起交上来,老师又忙着新的任务,谁还有心思仔细批改和检查?要是他真没做,你又能拿他怎样。所以,我们组织师生分阶段返校,检查学生阶段性的任务。那一天,我看到各科教师同时进了教室,一人负责一列,各查各的,不只是检查是否完成,遇到学生没有做出的问题,当时就给他们讲。教室里听起来嗡嗡的,其实各行其是,讲与听都很认真。这一幕跟美国的教室有几分神似。

这几个段落的话题,我理出一个想法来,就是教学其实不应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不管你怎么研究,不外乎就是教和学的一对矛盾。就教而言,简单的问题你能搞得复杂,这不是学问;复杂的问题你能三言无语说清楚,那是能力。所以,我提倡在如何简单的教上下工夫,能把课上得简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你讲课的时间比别人短。

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的那个物理老师不安于本职工作,一心想考中文的研究生,所以他总是想用最短的时间把课讲完,一节课最多讲15分钟,就让我们做题,自己则坐在一边看书。我们自己做,不会的时候,想问他,他在读书,也不抬头,只好同学之间商量,实在不行才问他,结果我们班那年的物理成绩特别突出。

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大多都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请老师们千万别迷信自己的讲。我的身边有很多年轻人电脑水平很高,基本都不是电脑专业毕业的,还不是人家自己学的?我们各种非职业的爱好大都是自己开发的。因此,问题的另一面就是不要小看别人学的能力,如果你一直霸占课堂的时间,下了课还是在讲,学生什么时间去学呢?回家后吗?脱离了这样一个学习的氛围,能学习的孩子就更少了。上课的时候都是老师讲,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体验,没有时间练习,养不成思考的习惯,放学后带着一大堆作业回家,他不抄写作业又怎么办呢?

所以有人说,最有价值的是课堂,浪费的最多的还是课堂。有一种浪费是因为懈怠,有一种浪费是因为你的努力。

那么,教师的教就不重要了么?当然不是,我认为教师的教具有启发和引导的功能,具有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具有观察和解惑的价值。

启发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有思考的冲动;引导还是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做实验,用心做练习,明确行为的目的,并有毅力去完成;观察什么,组织什么,教师不能完成对每一个学生的辅导,可以组织学生帮助自己去完成,这就要形成小组的学习。另外,能够把别人教会是个彼此都受益的过程,所以学生教学生,不仅不是教师的懒惰,更是教学的必须,小组学习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观察和解惑的价值在哪里呢?教师的教建立在对学生的观察基础上才有价值,你看他的状态,看他做实验时的操作,看他做题时出的什么错,这个问题的背后是什么心理原因,这个时候的解惑才是个体的需要。所以上面我说的美国的课堂和我们假期的返校、大学生对作业的辅导好就好在这里,学生能练,而且必须练。老师的讲是在学生练的基础上讲,是针对个体的讲,而不是面向全体的讲。

中小教育界有一个口头禅,就是分层教学。如何分层,一是个别辅导,二是分快慢班或者叫ABC班。教师费尽心血,还真没有听说有成功的案例。为什么呢?所谓个别辅导就是叫到办公室再讲一遍;所谓分层教学,就是跟A类学生讲一套,跟B类学生讲另一套(不负责的老师其实在AB班可能讲的是同一套)。还是一个讲字,没有充分的练,没有在练的基础上讲,怎么能有好的效果呢?

有的领导爱讲,教无定法:有的人爱讲课,而且满堂灌,只要学生喜欢,就是好的课堂,比如易中天的讲,大学老师的灌,也讲得精彩,灌得有效。貌似很有道理。易中天的讲让大家对历史感了兴趣,易中天的目的就达到了,他可以天天讲,万一有人走上研究之路那是意外之喜。面对中学生的课堂就不只是要感兴趣了,更多的课,是要他们掌握,听完易中天的讲,能过得了考试的关么?大学老师的灌,大学生在下面要下多大的工夫啊,中学生做得到么?况且大学老师就应该满堂灌么?

是不是中小学老师就不能面对班级全体授课了呢?我看也不是。对于单元新授内容,学生起点一样,当然可以而且应该同步面向全体教学。同步之后,需要消化,那是一个自主的过程,学生各方面的不同导致消化、接受、生成的程度不同。所以教学必须进入一个异步阶段,通过小组也罢,教师辅导也罢,都要在思考、操作、练习的基础上针对个体进行教学。“同步教,异步学”,是我学到的新词儿,很有道理。

教学不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事,我们研究了很多,搞了很多特色,往往离本色更远。

怎么教是教师的事,别人不要操心太多,总之你要给学生练的时间、练的任务,合适的任务,如果你的课堂上总是不见学生练习,如果你没有耐心,没有办法让每一个或者绝大部分学生完整地经历一个过程,做完一个题目,你不会是个好老师,也不会有太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你习惯拖堂,你可以问问自己,是因为学生没有做完,还是因为自己没有讲完。如果是前者,我支持你,但也不要总是这样;如果是后者,请你改变,要改变很多。

如果你经常把学生留下,请你不要只看过程不要结果;如果你留下学生是让他劳动而不是你来饶舌,我支持;如果是你留人多次,却原地踏步,那么不如解放自己,也放过别人。

新学年伊始,我做了一件事,就是收回多分给语数外理化的课时,留做练习课,学生练习,教师进课堂,而且是多学科同时进,可以各占一片,就是不能整体授课。

看看效果吧。

 

(《山东教育》201378月第23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