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由“匠”到“家”, 谈何容易

发布日期 : 2013-04-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宁阳县葛石镇教研室   张庆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发展到今天,对教师自身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作为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囊括面极为广泛,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层面上不断提升,还要求教师在思想修为和知识修养两方面主动成长,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中实现由“匠”到“家”的蜕变,具备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当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级各类学校也都积极树立“以人为本、名师兴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开展校本培训,鼓励广大教师成才、成名,支持教师各种渠道的进修深造,实现教师由“教书匠”向“小专家”的角色转变。

领导和专家们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待是好的,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确非常关键,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并非是提一提、喊一喊就能实现的。

“考学训练是低技术含量的工匠活,几个月就够了;而知识积累、思维训练、精神涵养等这些内功则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西安一位中学教师在自己的“万言书”中如是说。

“马老师其实一直都很孤独。马老师的格局超过一个中学老师的格局,他其实很难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里把人文教育的理念实现出来。应试和人文的冲突一直存在,这对学生是很现实的选择,对他来说也是种挣扎。”王翔——深圳中学马小平老师曾经的学生,他认为马老师最可贵的是,他具有远远超出他“身份”的视野和格局。

以上两位老师的遭际恰恰是当下广大教师最真实的写照。可以说他们从心底迫切想摆脱“匠”的束缚,成为一个真正的“家”,其自身也具备了成为“家”的素质和能力,可为什么他们的成“家”之路如此曲折坎坷呢?又是什么扼杀了他们的梦想,甚至夺走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首先,教育家的成长缺乏一种轻松的环境和氛围。长期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管理太死,干预过多,各种教学行为规范要求教师不能天马行空,不能逾越雷池半步。备课要统一格式,作业批改要统一格式,上课要按照规定的模式来,讲几分钟,练几分钟都要明文规定,不能超过半点,否则就算违规,就要被批“不会上课,误人子弟”。凡此种种,使广大教师很难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其次,单一的评价方式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当前,考试作为学校教育选拔和甄别人才的唯一方式,使很多学校将考试成绩当作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严格标尺。以前,有一句顺口溜如“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眼下,我们不妨改之也同样适用于教师——“考考考,领导的法宝;分分分,教师的命根”。众所周知,枯燥的考学训练占据了教师90%的时间。以某校初三毕业班语文学科为例,光第一轮复习训练就有数百页之多,课下教师先要一道题一道题去做,去抠每一个答案的字眼,教学研讨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围绕一个个标准答案来进行,直到所有答案都规范了、标准了、统一了,然后再拿到课堂上去灌输给学生,真不知道这种僵化单调的考学训练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否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目标,又从何谈起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第三,繁琐沉重的检查使教师疲于应付。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广博的阅读和积累,这是大家的共识。可眼下一线教师的读书时间真是少之又少,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花样繁多的业务检查项目又给老师们背上了沉重包袱。以某学校为例,仅期中业务检查项目就分五大项十几个小项,除了正常的备课作业,还要求教师准备预习检查记录表、问题条、限时作业等等,每位教师的业务资料像小山一样高。其实领导们也不去想想,老师得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去搞这些花架子,即使做了这些资料,又有什么实用价值。一边喊要为师生“减负”,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子,搭台子,一边又恶狠狠地给老师乱压担子。这种做法真让广大教师哭笑不得,苦不堪言,整天疲于应付,哪来时间读书学习,成名成家。

毫不客气地讲,在当前这种应试教育、功利教育气候下,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如同让教师带着镣铐跳舞,广大教师置身于这种夹缝之中,备受煎熬,只能在“匠”与“家”之间郁闷徘徊。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由“教书匠”转变成“教育家”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教书匠”,什么是“教育家”。通过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访谈以及观察和经历发现,基本认为教书匠指的是教学经验丰富且效果良好,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教育信息和教学改革经验的教师。教育家则指的是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且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实践,能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广泛获取现代教育信息且善于结合实践创造性地予以运用的教师。

欲实现教师由“匠”到“家”的转变,集体和个人关键是做到以下三点:

1.人性化管理。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工作热情直接关乎教育的成败。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要时刻体现教师是学校主人的理念,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学校一切活动和工作的开展都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采取因人制宜、因事制宜的管理方法,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法治与德治、情治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尊重个性相结合,严格规范与开放自由相结合,以品德感召人,以真情团结人,以能力带动人,以事业造就人,时刻做到关注教师价值,帮助教师挖掘自身长处,创造一切条件让其展示自身潜能。

2.草根式研究。作为教师,要切实做到以自身为研究主体,以教学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研究起点,开展实用性较强的小课题研究,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分析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科研理念,切实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和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选择课题,并认真分析思考,不断在实践中得出结论和验证结论,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扎实通过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选题的角度要小,内容要实,研究要深入,切忌沽名钓誉,浅尝辄止,切忌大而空。作为学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筛选和管理,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推广优秀研究成果,不断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浓化科研氛围,逐步通过对教师校本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和升华,促进教师由“匠”到“家”华丽转身。

3.终身制学习。“教书者先强己,育人者先律己。”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教师要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须臾离不开学习。教师应坚定专业信念,不断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服务品质,以赢得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人士的信赖与认同。因此,终身学习是广大教师由“匠”到“家”的必由之路,要抓住每一个时机和场所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事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通过各种渠道,集百家所长,不断充实自己,方能使自身专业得到发展,方能实现由“匠”到“家”的真正转变。

诚然,作为教师,由“匠”到“家”的华丽转身,任重而道远,这是回避不了的责任和事实。但我们应有百倍的活力和勇气,继续学习,开拓视野,增长学识,提高能力,力争走得更远。

 

(《山东教育》20133月第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