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月圆

发布日期 : 2013-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莘县舍利寺中学   田东良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是一年中秋节,皓月当空,皎洁的月色倾洒大地,令无数漂泊在外羁旅异乡的游子产生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家乡的一草一木是否仍旧容颜未改?家乡的左邻右舍是否依旧质朴热情?家乡的老屋土院是否依旧完整无损?我吟诵着这些古代诗人的望月思乡的动情佳作,不觉间已是泪流满面,情不自已地想起了当年居住在老家时的中秋往事。几多感慨,几多留恋。

我小的时候,内心盼望的有两个节:鞭炮齐鸣、万家飘香的春节以及安详宁静、引人遐思的中秋节。相比之下我更向往中秋节那种月光如水的诗意与忙中偷闲的氛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如果农活不是太忙,我们弟兄四人便会被母亲分开,干各自力所能及的伙计。我常常要为家里的那头能耕擅作、生性温存、善解人意的黄牛割草放牧。割草放牧是我最心仪的事情。秋风微起,地气转凉。钻到农田内,抓把青草,轻轻一薅,草根断掉,茎叶间青青的汁水冒出:清新、淡雅、温润,混杂着微微润湿泥土的芳香,加上不知名的野花掺杂在青草内释放着香甜、清新以及爽身润肺的味道。忙活到傍晚时分,青草拢好,放到车上。我和割草的同伴便开始挖坑的挖坑,找干柴的找干柴,搜寻特色土产的搜寻特色土产……随便挖几个红薯,薅几把黄豆棵,放在炽烈的野火上。几双充满向往的黑眼睛凝视着被烈火烤得噼里啪啦的土特产,红扑扑的脸蛋映着火光,显得更加红润可爱。不知不觉间已是垂涎三尺,口水滴落在胸口。不等食物烤熟,我们便急不可待地翻捡食物,撕开外皮,送入口中。鲜红的小手被烫得钻心的疼痛也被这香甜可口的野烧食物所化解,白白的牙齿沾满了草木灰也无所谓,更滑稽可笑的是每个孩子在抢吃烧烤的食物时,脸上已是黑一道白一道,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丑。在笑话别人吃相不雅的时候,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野蛮地狼吞虎咽的队伍中。就在孩子们的嬉笑声中,就在孩子们的夸张咀嚼当中,烧烤的食物被一扫而光。似乎食物的香甜还没有品尝够,仿佛内心的馋虫还在吱吱地鸣叫,但我们彼此都明白时间已不允许再进行一次烧烤了,因为回家晚了是会挨母亲责骂的。

放牛也有一番情趣,妙不可言。几个玩伴邀好出发的时间,各自从家里把黄牛牵出来。出了村落,便不约而同地骑上牛背。在一个孩子的眼里,四五头黄牛仿佛组成了一支规模巨大的骑兵战队。每到一个路口,前边的孩子用手一指前进的方向,整个骑牛编队便轰轰烈烈地开了过去,自己俨然成了骑兵编队的最高统帅。一股自豪,一丝骄傲,一份超然涌上心头。经过大道旁的柳荫下或者是穿越家乡的杨树林时,信手摘几片柳叶或者是杨树叶放到嘴里,深深地呼吸一下,嘴唇轻碰,两腮凹陷,一声尖利的哨音便从口中发出。年龄大一些的,还能从口中发出婉转悦耳的曲子,音质美妙,音调清脆,声腔悠扬。自然,其他的玩伴便会投来仰慕的眼神。凭借薄薄的叶片奏出天籁般乐曲的孩子,更是有一种莫名的幸福充盈在胸中,洋溢在稚嫩的脸上。到了目的地,把牛儿赶到河旁或者是未开荒的沟内,这些善解人意、能耕擅作的好手便一头扎在河畔,津津有味地享受起美餐。而我们这些孩子便上演起文斗武争的游戏来:拿出跳棋,摆到地面,来一番厮杀。胜者自豪,败者求援。再来一番文斗,胜的欣喜,败的坦然。有时我们这些野性十足的乡下孩子,会就地取材,以土块为炮弹,分作两队约好相隔的距离,相互发射起来。自然,为了安全,事先已商量好不能用个头太大的土块。看着在瓦蓝的苍穹下如急雨般的“炮弹”射向对方的阵地,听到对方不知那个倒霉鬼中“弹”,一种浓浓的成就感便会荡漾在心中。正在自己洋洋得意,忘乎所以之时,想不到我竟成了第二个中“弹”的倒霉鬼。相互的攻击一直持续到双方筋疲力尽,体力透支为止。衣衫虽被汗水浸透,散发着浓浓的汗味,内心却是无比的舒畅和快意。

最让我不能忘记的是当年中秋夜享受月饼的滋味。“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欣赏着遥挂天边的圆月,心中想象着母亲即将分发芳香的月饼,一天中所有的劳累与凄苦都在心头化解。尽管家境比较贫穷,每到中秋佳节,母亲总是尽量满足我们的小馋嘴。其中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中秋夜为我们每个孩子分发至少一个月饼。当年月饼的馅无非就是五仁、枣泥两种。但对于一个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家庭的孩子来说,五仁的月饼或者是枣泥的月饼已是天上的美食,人间的珍品,海中的佳肴。我们看着母亲面对着皎洁的圆月进行一番虔诚的祈祷,而后神色庄重地把我们叫过去,让我们弟兄四人不要说话,对着天边的明月磕四个响头,而后长出一口气,满脸堆笑地为我们分月饼,口中叨念着:“月饼月饼,我家的孩子月月无病。”拿到刚刚分到的月饼,我们弟兄没有一个人急着吃,而是如脱兔一般蹦到院落外,跑到大街上炫耀自己手中的月饼。如果在大街上碰到有的孩子手持稀罕馅的月饼,就会想方设法地换一小块回来,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与口头的欲望。当我们在外面炫耀够了或者是换到了自己如意的特色馅的月饼回到家时,常常会看到母亲红肿的眼睛,微微泛点苍白的脸色。我们内心的快意便会大打折扣:母亲又在牵挂远在四五千里之外的东北孤独拼搏寂寞劳作的父亲了。父亲,为了能使我们这个家庭过得更宽裕些,能使我们弟兄几人健康地成长,便把我们几个孩子和母亲送离了有可能患大骨节病的关外,只身一人留在那里打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适逢中秋佳节,听着别人家大人孩子团聚在一起发出欢快的笑声,怎能不让母亲对远在几千里之外的父亲牵肠挂肚呢?我想,此时孤苦伶仃的父亲也一定更想念他的妻儿老小吧?要强的父亲恐怕也会暗自落泪、黯然神伤吧?人生来就是要经历种种不如意以及内心愁绪满肠纠结的吧!要不然为何早在近千年前苏子瞻就总结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词句,来警醒世人呢?

而今,又是一年中秋时。淡雅、安详的月光穿越浩渺的苍穹洒落人间,静静的深夜多了几分恬静,多了几分诗意。偶尔传来远方不知谁家团聚的爽朗笑声以及母亲低低的絮语。我的心头不禁涌起一股酸涩和莫名的凄苦:带着一生操劳的疲惫和生活煎熬的母亲,在2009年的初夏驾鹤西去。母亲走时曾经用她那浑浊的眼睛细细打量了一番她生活过的老屋,她与父亲共同流下无数汗水筑起的土墙,以及对子女儿孙彻骨的惦念与牵挂。母亲已在西风送寒的异世孤苦伶仃地生活了四个春秋,在荒野连天的郊外独居了四载,久别了儿女面孔一千二百多个日日夜夜。而今家里尽管各种馅的月饼应有尽有,但是儿子却永远也听不到您在中秋夜对月的虔诚祷告,再也不会品尝到散发着您体温的月饼的香甜,更不会看到您中秋夜凝视着孩子贪婪地吃月饼时发出的会心的微笑……母亲呀,当年您在关内惦念关外父亲的平安,而今,父亲和您的孩子在俗世人间深深地想念着您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啊!我的母亲呀,您生活的地方也有皎洁的月光吧,那里的夜一定比较安宁吧!我那没有享受到儿孙绕膝幸福的母亲呀,这来自浩渺苍穹的月色能传递儿子对您的思念吗?儿子借着来自您生活在异世他乡的月色,送去人世间微薄的良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那过早撇下父亲一人生活的母亲呀,您能感应到儿子的心愿吗?我那没有享受到多子福气的母亲呀,您能听到儿子的心声吗?我那历尽人生沧桑的母亲呀,您能收到儿子的祝福吗?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