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旅行

发布日期 : 2011-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沂源县第一中学 杨慧芳

我害怕远行,但是,我又渴望远行。

我害怕是因为我这个人坐不惯汽车,晕车特别厉害。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回家都不想再返回。愁的就是坐车时的那份难受与无奈。我羡慕那些在车上还能谈笑风生的人们。而我则是神经紧张得不敢说话,不敢看窗外的风景。一路走得特别的辛苦。那种晕车的感觉我现在想一想都会想吐。

但是,我又真的渴望远行。在喧嚣的城市里待久了,人的精神压力会很沉重,让人整日惶惶然没有着落。我想去过那种最简单的生活,阳光、空气,累了倒头就睡,那种酣畅淋漓的累,酣畅淋漓的睡。

所以,在今年的夏季,我生出了一个大胆的念头,跟随旅行社去远行一次。有朋友说我应该一个人去,那样才会真正地成熟起来。但我考虑到我的晕车,不太敢一个人出门。能走出这一步,我觉得对我而言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第一天的旅程有点兴奋,邻座一直给我放着音乐,让我很放松,十个小时的旅程我竟然没有晕车。虽然和吃药一定有关系,但我知道应该是心情的原因占了更多。我们的第一站是南京,一下车那种南方特有的潮湿与闷热瞬时将人包裹起来,心情也是压抑的。在南京的两天,我开始后悔我出来的冲动了。我不太喜欢这里,这儿的天气不适合我,而且这里的景观让我的心情很沉重。我内心最想看到的秦淮河:“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人笔下那样灵秀、那样诗意的秦淮河我在这儿看到的却是商人的熙熙攘攘。在别人的文章中活得久了,那梦一般的秦淮河在我的心中扎根太深。在我内心深处,它的美,它的浪漫,它的秀媚可能太过于完美了。所以当我见到它时,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有一点淡淡的失落。它的夜景很绚烂,但缺少了一份宁谧,一份自然。

从南京出来,我们开始奔赴安徽,一路上我的情绪很低落。我不知道前面还会不会有更大的失望在等我。给朋友发了个短信,告知他我此时对这次旅行的失落。朋友说这样的季节本来就不适合去游玩江南水乡。此时应该去北方,看草原。古人云“烟花三月下扬州”嘛。想想应该是我的错了。既来之,则安之。不能有太多的要求。

进入安徽雨就开始不停地下起来。沿途全是山,是绿色的山。在雨雾下层层云气将山环绕,缥缈而虚无。我见过很多的山,但是这样大规模的群山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我隔着车窗贪婪地看着外边的风景,想象山上的风景应该是怎样的。不一会儿导游告诉我们马上就到黄山脚下,我们要在这儿休息一个晚上,明天开始登山。下车后,阵阵凉风拂面,沁人心脾,丝丝细雨调皮地跳到发丝上,非常的可爱。山脚下的竹林修长而绵密。在这儿你不想脱俗都不行。当地的百姓非常淳朴。从他们那儿,我知道了好多关于黄山的传说,也知道了黄山的特产。我和他们交流得非常愉快。虽然导游警告过我们要注意和当地百姓保持一定距离。但我想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欺生的。

望着这座险峻而秀丽的山,我有点信心不足:我能上去吗?它会教给我什么?我会体悟它的内心吗?

6点半,我开始了我的黄山之旅。才开始一小会儿,我就明显地感到自己的体力有点困难。我开始动摇了。和我同行的朋友里有好多的年轻人,他们不停地在给我鼓励和帮助。渐渐的,我的消极情绪慢慢消失了。我和他们一起边登山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不时地会停下休息和拍照。爬到海拔一千米的时候,我感到我的极限已经过去了,不再感到累,爬起来比较轻松。就像我在学生时代越野跑的时候一样,前面的三千米是最难的,越往后跑越轻松。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已经被云雾罩住,感觉自己就像神仙一样的虚幻。中午12点半,我们在鳌鱼峰顶休息了一会儿,吃过午饭,继续攀爬。路越来越险,有些地方接近75度的坡度,但是导游告诉我们,既然开始爬黄山了就不要想有退路。因为爬黄山是不走回头路的。我一路走来,头也不回,我知道那样没有任何的用处,只会让我动摇。下午1点半,我们的团队登上了光明顶,海拔1860米。我回头眺望来时的路,蜿蜒曲折,被云雾遮掩,难以看清。但我确实是真实地走了过来。就像我这近30年的人生之路,回过头去看看,连个脚印都不曾看到,但我却是真真正正地走了过来。

在山顶我看到了云海,那是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美景,现在我真实地就在其中,荡胸生层云的豪壮在此刻体会得非常的深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光众山小了,我还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一样。在这儿,我感到了自己心胸的狭小,体味到了被世俗所累的我们的内心困惑。记得有一篇文章叫《徐志摩:我想飞》,徐志摩想飞,他终于让自己的灵魂飞翔在天空中,他终于不再受到世俗的牵累和羁绊,他离开的那一瞬,快乐一定多于恐惧。我不想飞,我只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发会儿呆,尝试着让心灵放松,充实。

下午2时,我们要下山了。我没有坐缆车,我想既然能够自己爬上来了,就应该自己走下去,否则会留有遗憾。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的确,越往下走腿越不听使唤。朋友送我一支拐杖,我靠了它,终于回到了山下。在山下重新回头看去,它仍然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奇秀,而我刚才的攀爬早就没有了任何的迹象。我就像那只小鸟,在黄山上飞过,却不留一点痕迹。但是它给我的启示却充盈着我的心,让我气定神闲,一瘸一拐地走在了继续的旅途中。

 

(《山东教育》2011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