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常规 多一些教学

发布日期 : 2010-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临沭县醋庄乡初级中学 胡玉龙

 

教学常规,可谓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似乎没有再谈的必要,因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年年谈,学校管理层是天天谈,教师们更是时时谈。谁都知道,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工作正常有序的重要标准,教师是教学常规的执行者,学校是教学常规的管理者,教师层面与管理层面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实质的含义。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对于教学常规解读的偏差,操作的不当,使得教学常规的管理出现了许多误区,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一、数量至上,大大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尽管上级对于教学常规有明确的要求,数量已不少,然而为了在检查中能确保争得一个理想的名次,各学校总觉得数量不足,还需要大大加码。

别的不说,单说最最基本的课时备课簿的书写就大有讲究:有采用县里统一下发的备课簿的,有弃之不用,独创一套活页备课纸的;有十六开的,有八开的;有要求写一面的,有要求写两面的。目的只有一个:数量越多越好,写得越多越实。每个备课还都要求有足量的二次备课,写少了就是工作力度不够,二次备课不认真。为了防止教师们做得不实,绝对保证数量的充足,学校狠下工夫,出台了种种强有力的校园法规,确保万无一失。县官不如现管,没办法,教师们只好搜肠刮肚,千方百计把备课簿或备课纸填满。至于二次备课,本来是教师上完课后,针对实际教学中的得失进行有效地调整,内容可多可少,有时上得很成功亦可不写。但现在有改进要多写,没有改进也要多写,少写不行,不写更不行。每个备课都不但要有满满的一次备课,也要有足足的二次备课,还要有深深的教后反思。反正是只要把形形色色的备课簿或备课纸各个栏目、各个框框都填得密密麻麻,插笔无空就算准备合格,皆大欢喜。否则,就要被批评整改,情节严重者还要重新书写,从头再来。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笔记、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动辄就要几十页,或干脆一个本子全写满。另外,学生的作文评语也要多写,日记也要多写,笔记也要多写……总而言之,只要是涉及常规检查的项目,无论牵扯到教师还是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数量达标。如果需要用十分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把常规准备得各级领导们满意的话,那么,至少有七分以上的时间和精力是在做无用无效的工作,真正发挥实效的工作连三分也不到。前几年,有专家调查发现:乡镇中小学教师70%的工作是在做无用功,现仅以教学常规观之,此言不谬矣!

二、形式为要,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每逢检查,不论是开学检查,还是年终检查,也不论是平时视导,还是专项督导。只要是检查一到,学校、师生就要马不停蹄,全力以赴地准备。因为项目太细,任你平时准备得再细,到时也要再加班加点地完善完美。此时此刻,迎接检查,争得高分才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一切工作都要为其让路。因此,为了及时高效地准备好检查,停课整改,全民皆兵也显得顺理成章,合情合理。例如:学生的单元测试试卷订得不齐,可以要求教师停下课来,先去整理订齐;为了及时补充研究性学习材料,便可以停课让学生们填写;为了使学生作业统一美观,亦可以停课让学生们整理添加,直至完美无瑕,无可挑剔……课堂本是神圣的,但在常规检查面前显得是那么微乎其微。如果这样的付出是在做实效的工作还说得过去,可是如果付出这一切只是为了更好地做实形象工程,岂不悲哉!更可悲的是,这样的迎查观念已深入人心,不但深入领导、教师的心,而且深入学生的心,岂不值得深思呢!

为了在县里的检查中显得更从容,不至于在大检查时手忙脚乱,有的学校不但坚决实施月常规检查,而且严格严肃地实施周常规检查。如此一来,常规的准备自然成了师生们一周的工作核心。每周都要准备常规,上缴常规,下发常规。短短的一周只有五天,折腾来折腾去,真正用于教与学的时间已是所剩无几了!可惜的是,学生们的作业今儿收收,明儿缴交,后儿下发,连做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每次轰轰烈烈的常规检查过后,学校领导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教师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学生们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总算过去了,总算可以专心教学了!检查后,领导们开会总结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回全年的大型检查都过去了,正是抓教学的黄金时间,各位教师一定要专心教学,努力工作,争取把教学质量提高上去。这话听起来颇为振奋人心,可是转念一想:离年终考试只有长则一个月,短则一二十天了,怎么抓?想想真是滑稽:一个学期四五个月,要用三四个月的时间专心准备各类常规,却只用剩下的半个月或一个月全力教与学。岂不怪哉!

三、量化为标,深深挫伤了教师的工作主动性

县里检查要给学校量化打分,依此类推,学校检查自然要给各教师量化打分。一月一检查,一月一量化打分;一周一检查,一周一量化打分。每次的得分,到年终都要计入教师的综合量化考核中,作为教师们评先树优、职称评聘等所有与教师的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依据,有时甚至是唯一依据。于是,分分分就成了教师们命根,查查查更成了管理者们的法宝。遗憾的是,学校毕竟不是工厂,教师亦不是工人,学生更不是统一的产品,梦想着把所有的教学工作全部通过量化打分体现出来,那永远只能是个梦,并且还是个遥远的梦!试想想:写在常规上的文字,是教师工作的全部吗?教师一个学期的工作只是厚厚的几张纸吗?如果只有量化打分的工作才是工作业绩,那么,无法进行量化打分的工作还做不做。例如:与学生随时谈话辅导,与教师们随机交流探讨;教师们在家里查资料钻研教学,学生们课上课下积极思考;常规之外,教师们教学上的创新,学生们学习的灵感共享……凡此种种,能靠有形的量化打分体现出来吗?

如果教师们只是为分而做,为分而忙,为分而教,那么还会有真实的教学吗?更何况,常规中更多的还是徒劳无功的形式呢!量化考核是指挥棒,如果过重强调常规的量化打分,岂不有意引导教师们偏离教学,专心于做无用功吗?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有积极性主动性吗?教学常规应该是能够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现有的教学常规和教学检查制度缺少对老师的激励与引领,在制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对教师的约束。作为学校的管理层,应该多花点精力去研究研究如何帮助教师从日常的“琐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为教师“松绑”,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教师们能静心教学,自由创新,主动发展。而不是都花费在如何让教师们写得更多、更全,分打得更准、更细上。

四、造假为先,极大损害了教育的美好形象

学校本是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圣坛,教师更是真善美的使者,而学生则是真善美的传承者。可是,当面对常规检查时,这一神圣的使命却显得那么脆弱,那么无奈。

多年以来,师生们大都是处在两面作战的尴尬境地:一方面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教与学;另一方面又要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准备常规。常规的准备,其目的只有一个:迎查!而不是为了教与学。说句实在话,虽然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认真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对工作是尽职尽责;但是,有多少教师是按照常规中的教案循规蹈矩地上课呢?有多少教案真正地用来指导教学呢?有多少常规材料是真实的工作体现呢?每每是师生们在真实有效的工作完成后,又需精心细致地添添加加来做很多本来从未做过的工作。每到检查,师生都要加班加点地填写一份份的材料:什么“五生”培养计划、培养档案、过程记录;什么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反思;什么研究性学习计划、记录等等铺天盖地全来了。本来都是无中生有的无奈工作,却要求完不成不行,做不好不许,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借口,必须完成。没办法,只好造假。于是乎,牵扯到教师的教师要造假,可悲是,牵扯到学生的,学生也要造假,也只能造假。于是乎抄,于是乎编,于是乎造。造假,此时是如此的心安理得,深入人心,假的东西此刻显得是如此的真实,造假已成为一种迎查习惯,造假已发展为一种迎查“潜规则”,造假已异化为一种普遍的迎查意识。有一种说法说得实在:既然都是假的,咱们为什么不精心准备,做得跟真的似的呢?又有一种说法说得更严肃:作为一名教师,假的你都做不好,怎么能做好真的呢?的确,都知道是假的,但都在真真实实地准备;都知道是假的,但都认认真真地检查,又是量化,又是排名,又要评先,又要树优。有时,还要分派两个领导共同查常规,取平均分,只为了查得公平,量化真实。从上到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为了在虚假无用的假中得出真的评价,听起来是不是很滑稽?造好假的目的只为了能更快更好地进行真实的教与学,看起来是不是很矛盾?假风盛行,学生将如何面对教师?教师将如何面对学生呢?教育将如何面对未来呢?

无论何时何地,教学都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中心工作、重心工作。教学工作包括常规,常规只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书面上的常规又只是整个常规工作的一小部分。常规不全等于教学,书面常规更不全等于教学。抓常规不能代替抓教学,抓形式上的常规更不能代替抓教学。把仅仅能看得见的书面常规材料凌驾于整体教学之上,是对有生命、有活力,承载着未来和希望的教育事业的亵渎。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学校的管理层和广大教师必须注重常规工作的改革和深化,使之真正适应课改的需要,适应学生的需要,适应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少一些常规,多一些教学,让师生们能真正专心地安心地教与学吧!

 

(《山东教育》2010年10月第2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