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坛论丛 > 正文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势在必行

发布日期 : 2022-03-21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女子学院   石   猛

20217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各级主管部门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势在必行。

过度校外培训影响教育民生

校外培训教育应该存在于学校教育系统之外,主要依据学校教学提供必要的课外收费辅导,或者学校难以提供的其他教育服务,因而被称为“影子教育”。作为一个影子,校外培训教育应该与校内教育如影相随,去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所以在性质与功能上,校外培训教育是一种补充性教育,要服务民生需求,但不能与学校教育相颠倒,否则会带来民生问题或其他社会性问题。

根据艾瑞咨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等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意见》下发前,我国已有中小学教育App132家,活跃用户22527万人,占教育全网用户比例的42%48.1%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参加了学科类校外培训,50.8%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参加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所以,大量的适龄学生不是参加线上校外培训,就是参加线下校外培训,低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

教育内卷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家长的教育焦虑,其背后还有一只巨大的利益推手,那就是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的助推致使培训过热、大量资本涌入,资本的过度涌入又进一步引爆了校外培训市场。有证无证的机构大量存在,不少学生周末、节假日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各种培训中。过度的校外培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机构超前的学科培训更是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学生是校外培训服务的承载者,但购买者是父母,是家庭。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轻易承担校外培训的支出,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全天候的辅导与培训,但父母被裹挟后,只能硬着头皮让孩子参加各类辅导或培训,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庭的教育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校外培训机构的无序发展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间的差距,加剧了农民的担忧、焦虑,背离了补充教育所应具有的正义性。

校外培训治理是让教育回归常态

《意见》的基本态度是从严治理。但“从严”并不是将培训机构彻底杀死,是通过规范、压减等方式给培训降温,让学生回归校园,教育回归育人本位。通过各类学校教育活动建设,达成著名教育家杜威所期待的,使学校成为“儿童能真正生活、获得他所喜欢的生活经验、发现经验本身的有意义的地方”,而不是过于关注“外部需求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重要手段,由此,《意见》着眼于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强化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培训机构的过度发展,本质上是部分资本绑架了家长和学生,破坏了机会公平、市场公平的规则体系,引发了教育焦虑与教育无序。通过“从严”治理,限制培训机构的过度商业化、趋利化行为,促使培训机构准确定位,主动从学科培训领域退出或谋求转型发展。培训热度若能下降,也能带动家长回归平常心。从这一角度,“双减”减的就是社会的、机构的、家长的焦虑之心、急功近利之心,通过治理把学生从校外培训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让教育回归常态,真正提高家庭的教育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校外培训治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对于校外培训治理,有人表示很痛心。这种痛心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机构的发展与资本的投资受到了压制,表面看是站在所谓的引入资本、满足群众教育需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实质是站在机构发展的立场上,去度量机构的利益得失。培训机构过度发展,把教育当“生意”,已经影响到了学生的成长、教育的秩序、家庭的教育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因而应该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去从严治理、解决这一问题。

202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十九届六中全会更是把“人民至上”作为十大历史经验之一,进一步肯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要性。校外培训治理正是事关群众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根治校外培训问题,需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来抓。对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来说,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群策群力将培训机构难题一改到底。

 

 

(《山东教育》20223月第1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