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策略
发布日期 : 2023-02-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学校 田晓霞 朱向东 庄春荣 刘新坤 宋云平
2019年底我国暴发新冠疫情,一直持续到今天。学生居家学习和复学复课期间,因心理问题发生的极端事件见诸报端,所以疫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持续影响应引起全社会足够重视。本文以一所学校2018—2021四届初一学生为样本,通过心理健康筛查数据分析,了解疫情前后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剖析疫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为学校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以应对疫情对初中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提供参照。
一、新冠疫情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心理测评软件对学生施测,问卷采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所编写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疫情后学生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抑郁高于疫情前
为检验疫情前后各因子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疫情前的2018年、2019年各因子平均分为一组,疫情后的2020年和2021年各因子平均分为一组,两组数据进行疫情前后对比,对各因子平均分进行疫情前后独立样本T检验。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后发现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抑郁四个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且都是疫情后分数高于疫情前。其他维度不具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疫情导致学生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抑郁的发生水平要高于疫情前。
(二)女生在强迫、抑郁、焦虑和情绪不平衡维度高于男生
为检验男生和女生在各因子得分是否具有差异,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对两组各因子平均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经spss统计软件分析后发现在强迫、抑郁、焦虑和情绪不平衡四个维度上男生和女生具有显著差异,在敌对维度上具有边缘显著差异,且都是女生分数高于男生。由此可见,女生在强迫、抑郁、焦虑和情绪不平衡方面要高于男生,要格外引起关注。
二、原因分析
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可以从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具体分析。
(一)学校层面
同伴关系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更加重要。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学习,与同伴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减少,他们从班级同学尤其是好朋友那里寻求帮助的机会减少,线上学习和交流,弱化了学生被同伴群体接纳的感受。复学后,校园相对封闭管理,聚集性娱乐文体活动大大减少,缺少了在活动中与同伴互动的体验。学校闭环管理,要求戴口罩、保持间距,这些规范要求使学生之间无所顾忌的交流受到限制,加剧了学生心理孤独感。疫情下减少户外活动,与初中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征是不相符的,更容易引起学生心理问题。
青春期的女生身体、心理变化更加显著,加之女生心思细腻敏感,对同伴关系的渴求也更强烈,疫情对女生群体的影响更加显著。
(二)家庭层面
初中生身体和心理发生显著变化,自我意识觉醒,对家长的教育产生叛逆心理。疫情严重期间学生居家学习,与家长长时间相处,父母和孩子彼此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边界很容易模糊。孩子学习的过程全部显露在家长面前。家长看到孩子“偷懒”、动作缓慢,免不了会有唠叨、指责、批评,表达对孩子的不满。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控制能力弱,难免会跟父母产生冲突,或者压抑自己,从而加剧自我内心冲突。
(三)社会层面
疫情是一种公共心理危机。人们居家办公和学习,并且很长一段时间要保持社交距离,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减少,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情感连接和支持减少,长时间的封闭管理,走出户外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也减少。对于处于青春期的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长时间缺少与社会的联系,会产生强烈的被抛弃感。
三、教育策略
疫情给学生心理带来冲击,学生复学后大部分时间待在学校。学校作为主体,在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应对疫情造成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建立初中学生心理危机服务体系
初中学生心理危机服务体系,包括心理预防、预警、干预、转介和追踪机制。对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心理预警机制中,全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班级、年级、学校三级预警机制。班主任是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通过观察、谈话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排查。年级主任是本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了解、熟悉全年级学生心理状况,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制订特殊心理学生心理健康方案。对于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进行转介。对于复学的学生进行追踪,持续对学生进行包括专家、心理教师和家长参与的评估和干预,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二)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专业素养培训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教师是重要的关键人物,对学生直接产生影响。分层分类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班主任、骨干心理教师、专兼职心理教师等不同层面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提升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两个方面,涉及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人成长、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家校沟通等多个方面主题。专家重点对专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危机识别、干预能力的培训,为心理危机干预储备师资。发挥专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团队的作用,进行校本培训。心理教师参与班主任德育例会,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从班级、学校、家庭系统观理论下给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心理教师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培训,结合班级学情设计目标,明确上课流程和注意事项。心理教师根据班主任的需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班主任教师通过自我体验,回到班级当中再去实践。心理教师对班主任的培训,提高了教育学生的实效性,减轻了因疫情带给班主任的工作压力。
(三)开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具有预防心理问题发生的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关键节点,分段分类开发每个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七年级侧重于新生适应和自我意识的教育;八年级侧重于青春期和亲子冲突教育;九年级侧重于考试心理辅导和生涯规划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校校本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和特殊学生开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讲座、心理团辅、“知心姐姐”广播。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愿选择的课程,有“暖暖阳光”心理选修课、个体心理辅导。
例如针对复学专门开展《化危机为转机》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绘画等表达性艺术辅导帮助学生澄清疫情对自己心理的影响,通过画线条、图形增加学生的掌控感,从危机事件中找到积极的部分,增加学生的心理弹性,减少疫情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四)整合家校社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干预与家长密切相关,学校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成长规律和家长的需求,研发贯通每个年级的家长学校课程。组建由35人组成的家长讲师团,由22人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团队,为家长学校提供优秀课例。通过讲座、团辅、沙龙等形式来实施,包括新生适应、学习指导、亲子沟通、青春期心理、生涯规划、心理危机识别等方面内容的课程。同时,结合学校“全阅读”计划,开展家长读书沙龙,同一学段家长“同读一本书”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缓解家长育子焦虑。对于特殊学生重点进行家访,指导家庭营造良好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尤其关注女生成长环境,减少家庭对学生心理伤害。建设三级家委会,畅通家校沟通渠道,整合资源为学生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本研究以一所学校为例,以期探讨疫情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试图从中分析可能的原因,找到应对的教育策略,从而达到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注:本文为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立项编号:2020JXZ027)阶段性成果】
(《山东教育》2023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