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坛论丛 > 正文

乡镇中学劳动教育如何突破实践瓶颈

发布日期 : 2021-11-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泽头中学   于晓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劳动教育落地落实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具体抓手。从实际情况看,劳动教育已经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进入课本,但相比其他方面的教育,劳动教育仍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的短板。与城区学校相比,乡镇学校周边劳动实践资源相对较多,劳动教育本应走在前列、富有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软化的现象也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加强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期,笔者所任职学校随机抽取228名家长、240名中学生,围绕劳动教育情况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分析,发现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学生本人,对劳动教育都很认可、很期待,但实际落实有差距、成效弱。主要有3种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思想认识深,但行动落实浅。

78.95%的家长认为劳动教育有用,甚至与学业同样重要。95.4%的学生认为参加劳动有助于增强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86.19%的学生认为可以加强团队协作,改善人际关系;81.17%的学生认为能够通过劳动体现成功、增强自信,实现自我价值。虽然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认识很到位,但实际落实并不乐观。20.61%的家长有忧虑,担心劳动会耽误学业;65.27%的学生有懒惰思想,认为自己不干别人也会帮忙干完;52.72%的学生因为家长包办,自己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还有30.96%的学生因为劳动形式及措施比较单一,没有吸引力而不愿参加劳动。

二是主观愿望强,但共育氛围淡。

劳动教育带给学生的收获是显而易见的,79.08%的学生认为通过劳动得到了老师和同伴们的鼓励与肯定;84.94%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79.92%的学生认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84.1%的学生理解到要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96.23%的学生在居家网上学习期间,能够主动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照顾家中需要照顾的人。虽然学生想劳动、盼劳动,但受学习任务、升学压力影响,50%以上的家长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也不经常带孩子一起从事家务劳动;7.46%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愿作为志愿者来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家长对孩子做家务持可有可无态度的不在少数;从学生角度看,39.75%的不愿意在劳动教育上花费时间和精力,50.44%的能够坚持主动做家务,42.4%的偶尔主动做一点,极个别的家长要求也不做。

三是劳动兴趣浓,但实践技能弱。

初中生正处在动手实践、探究未知的年龄阶段,向往走出校园,通过劳动教育释放压力、拓展视野、体验乐趣。调研中发现,99.12%的家长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合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很有必要;学生们也普遍对劳动教育充满期待,74.06%的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明确的目标与计划;79.5%的学生参加劳动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69.04%的学生能够主动解决劳动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但与学生们强烈的劳动兴趣相比,生活技能掌握情况还不太理想。12.55%的学生基本不会洗涤缝补;11.72%的基本不会烹饪;8.3%的基本不会垃圾分类;3.77%的基本不会整理内务;还有23.43%的基本不会田间劳作。这说明家庭、学校以及学生本人在劳动教育方面是缺位的。

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劳动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理应抓紧抓好。落实《意见》精神,加强新时代乡镇学生劳动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紧贴乡镇中学实际,紧盯学生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探索创新,坚持合力共育,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水平。

一是加强教育引导。

调研中,有7.95%的学生认为体力劳动工作不体面、社会地位低。这个数据虽然只代表少数学生,但这种现象不容忽视,说明个别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为此,我们持续加大中央文件学习力度,综合运用橱窗、学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滚动宣传,帮助学生认清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了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规定要求,增强学生参加劳动的主动性。广泛开展“劳动光荣、创造伟大”主题讨论、劳动模范进校园等活动,通过观点辨析、典型示范,大力营造支持劳动教育的浓厚氛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现实必要性,增强积极参加劳动教育的坚定性。

二是建好用好劳动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乡镇周边劳动实践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加紧建设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校外实践课堂。分年级设置劳动课程,常态开展“劳动周”活动。初一至初二阶段,着眼学生刚离家住校、生活能力不强的实际,开学伊始进行劳动启蒙教育。之后重点突出自理能力锻炼,以日常劳动活动为主,适当参加实践基地活动,旨在培育创造性劳动的意识,做到家庭的事情习惯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集体的事情积极做。初三至初四阶段,是劳动行为习惯的塑造阶段,重点突出劳动技能锻炼,以田间劳作、烹饪为主,以生活教育为辅,经常组织力所能及的服务型劳动,鼓励从事创造性劳动,做到困难的事情想办法做、没做过的事情创新做、集体的事情主动做。

三是横向融合德智体美课程。

重视劳动教育,不代表唯劳动教育。我们坚持润泽教育理念,将“润泽”文化融入渗透劳动教育之中,精心打造“润泽”二级劳动课程体系,设置润德课程、润智课程、润体课程、润美课程和润行课程五大课程,涵盖社团课程、科技课程、研学课程、劳技课程等18个小类课程,促进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课程深度融合渗透,着力实现“润德、润智、润体、润美、润行”五大培养目标。其中,“润”课程,重在强化共同劳动基础,挖掘学生潜能;“泽”课程,重在突出学生个体,培养学生的劳动特长。比如在美术课程学习中,通过书法、绘画“润”心启智,借助面塑、剪纸以艺“泽”人。品德修养与动手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劳动观念,塑造了学生坚忍、诚信、合作、创造、负责的精神品质。

四是做真做实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责任、有义务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针对多数学生家长虽本人出身农民、但希望孩子跳出“农门”的现实考虑,我们从端正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入手,编纂家庭教育劳动指南系列读本,帮助家长认清当前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现状,认清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详细规定家庭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操作步骤及安全提示,科学合理制订实施计划,规定家庭劳动“必修课”,以每个学期完成15项家务劳动为指标,从整理书桌房间、做饭洗碗拖地做起,家长负责监督落实。通过家庭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学生在点滴劳动中培养了劳动意识,养成了劳动的好习惯。

推进劳动教育常态运行的思考

劳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洗衣做饭或田间劳作,而应该紧跟时代创新完善内容;劳动教育也不单单是学校的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协同发力。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劳动教育极大发展,实现劳动教育最大价值。

一是优化师资规模结构。

针对劳动教育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集中组织劳动教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能力素质;邀请知名专家到校授课辅导、座谈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启发授课思路;坚持劳动教育课堂评审制度,每学期评选劳动教育“精品一课”,鼓励教师主动思考、创造性开展劳动教育;按照术业有专攻的原则,统筹安排教师参与劳动教育,既保证劳动教育质量,又防止因劳动教育影响教师课堂教学,实现课堂上下和校内校外两不误、两促进。通过综合施策,全面提升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水平,推动教师从劳动任务的分工者、劳动知识的讲解者、劳动活动的组织者向劳动教育的开拓者、劳动项目的设计者、劳动教育的引路者转变。

二是创新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学生劳动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关键,坚持“传统+创新”理念,在开展以蔬菜种植、内务整理、烹饪等传统劳动课堂的基础上,打造劳动教育“拓展”课堂。设置军事教育系列课堂。以模拟射击、户外攀岩、逃生墙等课程为主,让学生在准军事化的强化训练中挑战自我、战胜挫折,培养坚定坚忍坚毅的意志品质。打造创客教育课堂。以科普教育、机器人培训为主,体验网络前沿科技、探究智慧生活,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能力。拓展艺术教育课程。以书法、陶艺、茶艺等课程为主,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三是建立多方共育机制。

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坚持校园、家庭、社会三方共育,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经受磨炼,用双手成就美好人生。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搞好课程设计优化,推进系统培育,通过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的劳动教育,让学生自觉参加劳动、学会诚实劳动。家长做好言传身教,既要带着孩子做,又要舍得放手让孩子独立干。利用农忙时节带领孩子走进田间地头,让孩子在感受劳作辛苦的同时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在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中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充分运用社会力量与资源。结合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走上街头,开展力所能及的便民服务,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创造劳动价值。



(《山东教育》2021年10月第41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