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坛论丛 > 正文

学校安全工作内涵式发展实施策略

发布日期 : 2023-02-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龙口市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颁布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其建立了覆盖面广、责任明确、措施到位的学校安全系统框架。就《实施细则》而言,学校安全工作的内涵式发展在于将安全理念、安全文化与安全教育三位一体,整体建构与当下学校功能相适应的安全教育生态体系。

一、筑牢学校安全理念

《实施细则》提出“学校安全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师生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树牢安全发展理念,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总则。学校安全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人本化底线思维,并明确树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动化核心理念,以促进学校安全工作内涵式提升,助力学校安全生态系统的整体建构和巩固。

学校安全工作的逻辑起点是个体生命。学校在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人本化底线思维的引导下,需将“珍爱生命、理解价值”的安全理念贯穿学校安全工作始终。学校不仅要提升师生珍爱生命的安全理念和与之相应的自救自护能力,还要强调生命的尊严,即关注师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因此,借鉴国内外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2005UNESCO提出,未来教育应是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的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和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的过程。顺应时代潮流,学校应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本化的教育观念,尊重师生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来推动其树立健康的生命意识。其次,学校应将生命教育观念积极投入到课程建设中,使生命教育融入真实的、具体的情景化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生命价值,切实感受生命的宝贵。最后,学校应和家庭、社会密切联系,创建三者合作共同体,促进生命教育的全方位实施,从而为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动化核心理念提供长足的支撑。

近年来,学校安全事故呈现了突发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独立个体,对于安全的感觉和知觉是存在于深层的自我意识中,其安全意识带有内隐性和不宜评估性的特点。且有关调研发现,学校不同程度忽视校园安全工作的落实,如部分学校未设置专门的安全管理机制和考核标准。因此,学校坚持源头防范和动态管理的原则,制定落实常态精细化的安全准则,加强专业化安全教育,引入主动安全理念,助力师生树立强烈的主人翁姿态,例如学校后勤服务人员对校园安全环境的维护、值班教职工对于学生安全护导的重视和学生对于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也就是说,学校应通过完善制度层面和执行物质层面的方式,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层面, 使学校安全理念的内涵内化为个体所有,从而形成强烈的群体使命感和持久的群体驱动力,实现人人讲安全, 事事讲安全的学校安全理念建构。

二、营造学校安全文化

学校安全文化是安全工作的灵魂,是学校对安全问题认识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师生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也是顺应《实施细则》背景下的学校人本化和主动化安全理念出现的新需要。

学校安全文化作为我国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实施细则》的引领下,学校应继承过去优秀的安全文化,在“以人为本”“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人本化、主动化安全理念的引导下,建立更深的校园安全文化层次,并积极倡导师生参与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熟悉学校安全文化运行特点与方式,从而转变师生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取向,助力学校安全文化的继承性建设。我国学校历史悠久,其背景产生下的安全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共同体,因此继承性建设并非是对过去我国安全文化教育的简单循袭,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诉求,深刻了解我国学校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学校及社会为安全文化创设的环境,对其进行具体的理性的扬弃。

同时,学校安全文化也是我国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可将制度、规范和基础设施等安全文化载体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文化载体紧密结合,以支持文化一体化发展和增强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学校“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处处彰显在校园的安全设施和活动中,“生命教育”“人文思想”的文化自然而然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一言一行,逐渐形成以“学校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逐步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内在的准则,从而转化为学校安全精神文化、品牌文化,发展学校安全工作的内在属性,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学校安全理念。 

三、精准化实施学校安全教育

学校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安全教育是根据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累积和认知发展,引导人们认识周围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提高其对危险的预见能力和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作为弘扬学校安全文化的有力支撑,新时期的学校安全教育是在《实施细则》指导下,利用一系列有效文化措施来提高师生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的过程。

学校应实施精准化的安全教育。首先,学校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以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展。学校要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人本化”“主动化”的学校安全理念,转变安全教育的教学方式,并将其内容不断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语文等相关学科之中。其次,学校应组织安全教育专业人员和相关教师,自主编写具有特色的安全教育校本课程。最后,学校还应依托当地安全组织,充分应用重要的安全节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如校园安全文化节、安全动漫大赛等动态学校安全教育,和安全教育图片展板、无障碍设施等静态学校安全教育,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每一位师生,细化到每一个环节和时段,通过教职工带动全体学生时时讲安全,事事想安全,来提升学校乃至社会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着力构建精准化的安全学习指导服务体系,确保安全教育入脑入心。

另外,学校也应关注到在实际教育中,师生的认知能力不同,存在认知偏差。因此,一则学校应在坚持尊重师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下,致力于营造融合的安全文化,利用教室的黑板报、走廊的宣传栏、校园的广播等多种形式创设安全教育知识随处可见的安全文化环境,借助其润物无声作用,使师生置身在精准化的安全学习指导服务体系中,自主找到适合自身的教育方式;二则学校应打造师生安全教育共同体,建立紧密联系、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并联合公安、消防等部门,合力创建符合师生身心发展及需要的安全教育实践基地,让师生真正运用安全教育知识,共同支持安全学习指导服务体系,促进学校安全教育的融合化,巩固学校安全生态系统的基础,促进学校安全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综上,学校安全工作的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安全理念、安全文化和安全教育三位一体的支持。在《实施细则》引领下,学校须以夯实安全责任,增强安全理念为保障,以构建“大安全文化”为出发点,以巩固“小安全教育”为落脚点,推动“精准化”“融合化”学校安全教育的实施,拓展学校安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继而推动学校安全工作的内涵式发展。

 

 

 

(《山东教育》2023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