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坛论丛 > 正文

基于“大课程”理念的教育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 : 2022-12-14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基于“大课程”理念的教育实践探索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北苑实验学校      

古人有云:“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细细算来,今年是自己做校长的第17个年头,回想多年的办学之路,虽然有了许多办学育人的实践感悟,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教育人在办学的过程中该如何办好学,真正发挥出教育本身的价值?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回到怎样才能办好学这个话题上。只有明白怎么办好学,才能清楚该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又该如何去使劲下功夫。对此,笔者在潍坊市奎文区北苑实验学校进行了一系列以“大课程”理念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和探索实践。

第一步:治校得靠“精气神”

“大课程”理念首先是一种价值取向,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明确办学的方向、目标、导向以及价值认同,也就是参与学校治理的每一个主体是如何在育人这项核心任务上达成共识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学校治理看校长。一所学校要想有精气神,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校长要形成自己的教育认知体系。对于教育、学校、课程、课堂、管理等方面,校长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对教育有自己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学校的教育哲学,让校长有“精气神”。其次,学校要实施价值管理。通过把个体愿景变为组织愿景的方式,确定一所学校的教育目标,在制度保障下,制定师生家长公约,构建学校荣誉体系,践行彰显学校理念、精神和文化,实现教育哲学的入脑入心,引领教师、学生,让学校有了“精气神”。最后,基于教育哲学确定学校的课程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建设学校的课程和课堂,保障教育哲学贯穿学校工作的全部。如此,学校的教师、学生就都有了“精气神”。如果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主导学生的认知世界,那么一些“歪风邪气”就会在校园里流行。文化建设、价值管理对于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内核至关重要,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提升治校育人能力所必须关注的核心领域,每一位教育人都要在此长耕不辍,久久为功。

第二步:育人得靠好抓手

落实育人的路径是课程,而实施课程的主阵地则在课堂,因此学校育人的根本路径就是打造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课堂。课程和课堂有大小之别,却无主次之分,须同步推进才能真正落实。二者无论从哪一个点切入,最后都会成为推进“双改协动”的好抓手,因此学校的课程改革应该从学校、教师两个层面同步推进。

一是学校层面的课程建设。围绕课程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结构设计、课时安排、教学建议、评价设计和管理保障等方面的整体架构,搭建起学校课程体系的“四梁八柱”。具体来说,主要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建设大融合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从制定学科目标,确定学科内容,做好课程实施,探索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融合课程结合学校周边资源,围绕学校周边的历史人文、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等开发学科融合课程。

二是教师层面的课程建设。主要是打造个性化的课程实施系统,把学科教材变成课程。无论是解读课标、编写课程纲要、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还是大单元备课、编导学案、建试题库等,都是在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何谓课程领导力?简言之,就是把学科教材变成课程的能力。一方面通过提升课程领导力,从更高的格局和更广的视野出发,更深、更好地把握教材,另一方面着力建设内涵课堂。组建核心研究团队,通过日常的教学管理、集体备课、磨课等倾力打造教师的课程实施系统,以“教学评”一致性为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引,更好地在课堂中实现育人目标。

三是学生层面的课程建设。基于学生的成长需要,围绕培养目标,构建大德育,开设选修课程。构建大德育课程,通过落实主题活动、自主管理、实践活动、学科渗透、环境浸润、家校协同等方面开展;选修课程围绕培养目标,依托现有的师资和资源,结合家长需求、学生需要等方面开设课程超市,供学生选修。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决定了我们培养怎样的人;课堂是课程的核心,决定了我们用怎样的方式培养人。而教师是课堂的核心,课程建设、课堂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建设课程和改进教学提升课程领导力和课堂教学能力,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第三步:运转得靠732

社会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生命体,而学校也是由很多个体组成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如何才能保持正常运转?笔者认为要立足“大课程”观,通过重组学校管理架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学校制度体系,构建适合人人发展的“732”运转体系等现代学校制度,全力保障“学校生命体”的健康运转。

7”,即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在党支部领导下,组建学校的“战略高层”。目前,由传统意义上的“四会一核心”,增加校长办公会、学生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扩展为“七会一核心”,形成七个内部治理主体。各个治理主体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确定权责边界,落实决策分权。

3”,即重组学校管理架构。将原来的课程部和德育处整合为课程教学部,课程教学部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家校共育等职能为一身,统筹领导教师全面落实育人工作。作为育人支持者,资源服务部和标准考核部负责为课程教学部的需求提供支持服务。这样的三维管理架构建立了围绕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师生成长为中心的校本管理运行机制,真正落实日常用权。

2”,即建设学校制度体系。保障发展教师、成长学生的价值观落地。学校通过制定办学章程、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建设学校制度体系,完善学校的根本法、关键法和基础法,创设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围,以保障课程的实施和学校文化的形成。

学校建设起732”运转体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的校本管理运行机制,才能让学校管理趋于治理,最终解放、激励、保障人人发展。

办学者要提出教育哲学,制定课程目标,谋划学校的课程愿景;建设“通才课程”体系,打造“三有”课堂,设计学校的课程方案;构建“732”运转体系,设计学校的课程制度。学校所做的这些就是课程统领学校工作,称之为“大课程”。所谓的“大课程”,一方面是办学价值观:用课程统领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又是育人方法论:通过治校得有“精气神”、育人得有好抓手、运转得靠“732”实现办好学的目标。换句话说,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有基于“大课程”的坚守,才能实现办好学的最终目标。

虽然围绕“大课程观”进行了一些探索,那么应如何实现下一步的超越?作为校长,要沉下身、静下心,要磨炼自我的定力。校长的定力源于规范、深入、持续做事为基础,特别是从市教育局力推的依法自主办学、治校育人能力提升、“345”高效课堂、双改协动、教学评一致性等重点难点工作中去寻找突破口,不断汲取养分,助推成长进步。作为校长,我们还要不断读书、实践、反思,不断提升自我的眼界,特别是要紧跟国家高瞻远瞩的长远规划,反复锤炼校长的眼力,才能在“大课程”教育理念的实践中实现不断超越,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山东教育》202212月第4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