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捧杀”

发布日期 : 2010-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泰安市岱庙区教研室 陈文奎


  有这样一则科举时代的笑话:


  清朝早期,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曾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某县地处偏僻山区,教育水平非常落后。有一年全县报考的,总共只有三人。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三人中一个抄了题目,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也只抄了题目,别的什么也没写;第三个考生干脆连考题也没抄。主考官无可奈何,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且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为第一,并批道:“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又把抄了试题的那位取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错,足见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的那位列为第三,批曰:“不轻易下笔,可见其行事谨慎。”


  这则笑话使我想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走进当下的课堂,不管学生表现如何、学得怎样,老师们都会给予学生“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太优秀了!”“你的回答真精彩!”“好!”“很好!”等等表扬、赞美性评价,甚至在学生出现明显错误的时候也一味去“鼓励”学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一节化学课上,上课的老师对一个将CO2写成NO2的学生说,“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失误”,老师为屈就、迎合学生竟完全置严谨科学意识的培养于不顾。大家看,当下老师们的课堂评价语,与为能录取什么都不会的考生而千方百计找理由的主考官的批语何其相似!坐在一片溢美之声的课堂上听课,我却常常走神,总在想,这样的课堂评价,对学生而言可能不是福而是祸。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课堂教学评价应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该说,这一新要求对以往课堂教学评价吝啬对学生的表扬、鼓励,缺少人文关怀,甚至时有讽刺挖苦的情况起到了很好的矫正作用。但过犹不及,目前过多、过滥的表扬和赞美已产生的和即将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一味的表扬、鼓励应该说是最简单、最机械的课堂评价,老师随口即来,基本不用动脑子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久而久之,会使老师丧失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迅速反应、即时判断、现场引导、机智评价的能力,可能会使教师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掌控能力逐渐退化。更为严重的是,对学生来说,过多、过滥的表扬、赞美,使课堂评价变得浮夸、不够真诚,长此以往,可信度大大降低,也就会在学生们的心目中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尤其是对心智已经健全、心理已基本成熟的高中生而言,从这种“清汤寡水”式的课堂评价中他们得不到有价值的指导和建议,对他们修正自己的错误、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思维都没有多少意义,评价就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受到他们的抵触。


  再者,一味的表扬、赞美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恐怕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有专家指出,学生一味接受来自正面激励,会使他们的性格单质化、形成“玻璃心态”。“玻璃”坚硬且脆弱,一碰就可能受伤、甚至破碎,有这种“玻璃心态”的孩子往往显得既固执又脆弱。由于经常获得正面评价,长期处于顺境之中,他们往往经不起挫折和打击。一旦走入社会,在与他人互动时,受不得一点委屈,当不得不面对他人负面的、否定性的评价时,他们往往难以承受,要么迁怒他人,要么无所适从,要么自暴自弃。如此说来,老师的这种一味喝彩性评价,从长远来看,对学生岂不是一种“捧杀”!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并不赞同那种一味苛求、责难学生的课堂评价,更不主张再回到课改前那种以否定性评价为主的老路上去。面对目前的情况,我只是觉得课堂评价应该讲求一下“中庸”,评价既要“积极”,同时也要发挥其应有的诊断、指导功能,在温暖体贴、准确得体、幽默生动的语言中又包含了切实到位的指导、使人猛醒的力量。一句话,那种“绵里藏针”式的课堂评价是应该得到提倡的。


(《山东教育》2010年5月第1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