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节选)教学实录(上)

发布日期 : 2021-03-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北京一零一中学      

一、 导入

师:同学们好!很高兴来到我们这个美丽的学校,第一感受就是这是一个大学一样的高中。同学们在这么美丽的校园读书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也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同上一节课,来学习《复活》。在我印象中,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托尔斯泰的《复活》选入中学语文课文中来。这个小说我以前没教过,我虽然读过,不止一次地读过,但我没教过。今天,在贵校,第一次来执教《复活》节选。我心里没有数,我不知道这课会上成什么样子,但我相信,只要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真正发挥了课堂的主人翁地位,这课就能上好。所以这课上得好不好,取决于谁呢?你说。

1:取决于我们。

师:对,取决于你们。同学们,上课!

(生全体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请坐!看过《复活》整本书的举手。

师:没有。好。知道托尔斯泰这个人的举手。(都举手)

师:知道托尔斯泰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吗?

(生2举手)

2:《复活》《战争与和平》。(师走近举手学生,给学生话筒)

师:你能知道两部就很不错了。你还能补充吗?(把话筒给旁边的同学)

3:《安娜·卡列尼娜》。

师:对。你看过哪几部?

3:都没看过。

师:同学们都忙高考是吧?如果说高考一定要考《复活》,我相信你们一定要看;高考不考,也要看,因为看了它对高考也是有帮助的。另外,不仅仅对高考有帮助,对你的人生成长也是有帮助的。因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高考,人生最重要的是成长。对不对,同学们?

生齐答:对。

师:家里没有《复活》的,从今天开始,回家买一本。这本《复活》才一块八毛五。(学生笑,老师也笑)这是好多年以前的。现在网上买这本书不能一块八毛五了,大概要翻好多倍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复活》节选。课前已经读过课文的请举手。(生都举手)都预习了,很好。下面请同学来读一下课文。请你来读好吧?(走到学生跟前,略弯腰邀请)从第一段开始读。

二、读第一段

(生4读第一段。读到“铁栅栏”时,停顿,旁边同学提示zhà,然后继续读。)

师:好的,就这一段当中你读的有一个字不是很熟悉,刚才同学告诉你了。现在知道了吗?你读这一段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呢,你说说。

4:知道了两个人物。

师:这个思路我非常欣赏。你知道了两个人物。其他同学要写一写,就在第一段的旁边写一写。你知道了两个人物,而且这两个人物是小说中的———

4:主人公。

师:对,主人公,是主要人物。没有比这两个人物更重要的了。整部《复活》里写了很多人物,但这是两个最核心的人物,一个叫什么?

4:玛丝洛娃。

师:一个叫———

生:聂赫留朵夫。

师:很好。那么我再问你,你对哪个词,你觉得它让你注意到它?

4:“熟悉”。

师:“熟悉”。说说为什么呢?

4:因为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他们之前是认识的。

师:很好。他们以前认识的情况你知道吗?

4:不知道。

师:噢,不知道。你请坐。同桌同学,他们以前认识的情况你知道吗?

5: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是情人关系吧。然后,聂赫留朵夫抛弃了玛丝洛娃,当时还怀着孕的玛丝洛娃,然后就很愧疚了。

师(笑):谁就很愧疚了?

5:聂赫留朵夫。

师:应该这样说,在法庭上知道之后就很愧疚了。在法庭上知道之前,他没有产生愧疚。请坐。讲的基本是正确的。同学们都把这个词划出来。读书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些关键字词你对它是敏感的。“熟悉”,他们以前不光认识,你说是情人可以,你说是恋人也可以,在很多年以前,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年轻的玛丝洛娃,大家在旁边写下一个词,叫“诱奸”。因为当时玛丝洛娃很年轻,很单纯,她确实爱着聂赫留朵夫,但她当时并不愿意那么早就把自己献身于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诱奸了她。在这段中,还有没有哪个词让你觉得要注意它?

6:“温顺”。

师:为什么?

6:我感觉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玛丝洛娃的性格特点。

师:什么性格特点?

6:就是有点逆来顺受的感觉。

师:“温顺”就是逆来顺受吗?

6:感觉她的性格比较随和,比较单纯一些。

师:噢,我问你,说一个人她的温顺往往与她性格里的什么有关系?是逆来顺受吗?

6:温和。和善。

师:对,和善的“善”后面再加一个字———

6:善良。

师:很好。当年,她和聂赫留朵夫相爱的时候,她肯定在聂赫留朵夫面前表现出了温顺,对吧?她为何对聂赫留朵夫温顺?那是因为她深深地———

6:爱着他。

师:好,请坐。这个词也抓得非常好。那后来呢?她深深地爱着聂赫留朵夫,可聂赫留朵夫怎么对待她的呢?

生:把她抛弃了。

师:对。同学们对这段还对哪个词有感觉?注意到了?请举手。一个“熟悉”,一个“温顺”,还有没有?

7:“惊讶”。

师:为什么是这个词呢?

6:“惊讶”就表明她后来面对聂赫留朵夫时的态度,就是奇怪、震惊的。

师:这时她认出聂赫留朵夫了吗?

6:没有。

师:没有认出,她惊讶什么呢?

生:她惊讶有人来看她。作为一个嫌疑犯有人来看她。

师:嫌疑犯。后来她沦落为一个———

6:一个犯人。

师:她被抛弃之后,你知道她沦落是为什么吗?她沦落为一个妓女,风尘女子,后来又因为别人栽赃陷害,把她判刑了。你知道这个事吗?(生6摇头)不知道。总之,玛丝洛娃已经生活在———

6:社会底层。

师:对,社会最底层。那么现在突然有人来看她,她感到怎样?

6:惊讶。

师:对,怎么可能会有人来看“我”呢?像“我”这样的一个人?好,你请坐。同学们,读完第一段,三个核心词,两个人物,我们就抓住了。抓住这个再往下读,可能就比较顺利了。后面同学接着往下读。

三、 读第二到四段

(生7读第二到四段)

师:好的。同学,你有问题吗?对这几个小段,你有问题产生吗?没有吗?好像没有。好,有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生8举手)

师:好,你来问他(生7),他没有问题,他都能给你解答。

8: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在用“您”还是“你”时有了犹豫,不知该用什么?

师:对呀,你来回答。(指向生7

7:因为他心中对玛丝洛娃是愧疚的,所以说……

师(笑):他的回答不能使你满意是吧?

8:是。

师:你请坐。(笑对生7)你其实是有问题的,只是你还没有发现。比如说,“您”和“你”,这两个称呼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在这里有犹豫,然后还是用了“您”?请坐。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9:我觉得用“您”应该是敬称,他用“您”还是恋人的心态,但用“你”就感觉,现在他是老爷,而她是一个嫌犯,这样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度。

师:是我听错了,还是你没说对?你再重复一遍。“您”和“你”的区别。

9:“您”应该更尊敬些,“你”更亲切一些。

师:聂赫留朵夫在这里的思维过程你来分析一下。

9:他在挣扎。从前他是玛丝洛娃的情人,现在他的身份比玛丝洛娃的身份要高,他在纠结用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和玛丝洛娃说话。

师:他本来想用什么?

9:用“你”。

师:但是后来为什么还是用了“您”呢?

9:可能是心里还有一些隔阂。

师:隔阂。好,请坐。同学们,如果是出高考题,我就在这里设一个点,你来分析一下聂赫留朵夫此时的心情,为什么最终还是用了“您”而不用“你”?哪位同学接着说?

10:因为我看到后文,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一般人在自己感到羞愧时是比较难以承认自己的错误的。他这里虽然有想要承认错误的心,但是本能地还是抗拒把自己和地位低下的玛丝洛娃放在同一个等级来和她对话,所以他还是不由自主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所以还是用了“您”。

师:我怎么听不大明白呢?

10:就是如果用“你”的话,他把自己和玛丝洛娃放在一个等级……

师:噢,你是从等级的角度来考虑的。聂赫留朵夫这个时候已经决定要来向她赎罪了,他还在讲究自己的地位比玛丝洛娃低还是高吗?

10:那就是亲疏问题。

师:对了。所以思维要调整。用“您”还是“你”不是阶级地位的问题,而是从关系亲疏的角度。你按照关系亲疏这个思路再来重新解释一下。

10:他们分开之后很多年没有见了,如果用“你”就是他想忽略这段时间,回到关系很亲密的时候;但是已经十多年了,他们俩的变化都很大,已经有了很大的距离,所以他就没法用“你”这么亲密的称呼,而用“您”这样一个礼貌疏远的称呼。

师:好,这个解释我听懂了。还有当时的场合———

10:是在监狱里。

师:只有他们两个人吗?

10:当着很多人的面。

师:你怎么知道当着很多人的面?

10:因为还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叫着,还有一些狱警在旁边。

师:很好,也就是说监狱那个环境是很什么的?

10:嘈杂的。

师:非常好。你坐。明白了吗,同学们?你看,不用我讲,你们就把它解决了,这说明同学们一点就透,你们的基础是好的,只要思路对了头,就可以把它解释清楚。刚才几小段中,还有问题吗,同学们?还有问题的请举手。(无人举手)刚才主要是这侧的同学回答问题(左侧),这侧……(右侧一男生举手)这就对了,好,你有什么问题?

9:第三段,玛丝洛娃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玛丝洛娃现在很惨,蒙受冤屈,可她为什么现在还能笑得出来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谁能回答?

11:第二段中说“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我觉得玛丝洛娃可能由于长期在底层,对这些贵族老爷有一种条件反射吧,就会有这种讨好的笑。

师:讨好是为了什么?

11:就是为了获益。

师:对,得到———

11:得到同情。

师:不是得到同情,得到他们的什么?

11:钱。

师:对,得到他们的钱。这是生活在底层,特别是做妓女,长期形成的———

11:反射。

师:对,条件反射。这样理解就非常好了。那为什么她是“斜睨”?你们不是预习过了吗?文中“斜睨”这个词不止出现了一次。为什么是“斜睨”啊?这个玛丝洛娃为什么不是“正眼看”?谁来回答?(无人举手)托翁用这个词肯定有他的用意。

12:人的眼往下瞟的时候会感到心虚。

师:眼睛往下看的时候心虚,斜着看的时候是什么?

12:应该也是心虚。

师:哦,心虚,你是这样理解的?

12:为了生活她必须去讨好这些贵族,但是她的本性善良,不想接近这些臭男人。一边想要生活,一边心里又不想接近,所以就会斜睨,就会心虚。

师:那问题又来了,孩子,既然是“斜睨”,那她为何又“笑盈盈”?“斜睨”后面配的词应该是“不屑一顾”,或者“愤怒”,为何后面又是“笑盈盈”?把“笑盈盈”与“斜睨”放在一起,不矛盾吗?

12:不矛盾,她还要继续生活,所以还要笑盈盈去讨好别人。

师:也就说“笑盈盈”是一种……

(生12回答不出)

13:我觉得“笑盈盈”是个假象,她是为了生活不得不这样做。实际上“斜睨”更体现出她内心的一种斗争。

师:什么斗争?

13:她想生活但不想用这种肮脏的手段来生活。

师:讲得有道理。(招呼生12)小伙子,你看她讲得好不好?(走到生13面前,表扬生13)你很聪明啊!作家,特别是伟大的作家,他用哪一个词,他哪一个句子怎么写,都不是随随便便的。他一定是要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作为读者,可能很多人都没有读懂。那我们在语文课上,就是要专门训练这种能力。什么能力?读懂作者的原意。这就是语文课的作用。没有问题了吗?(无人举手)没有了啊,我说说我个人对“斜睨”的理解。我估计同学们你们这个年龄阶段还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斜睨”表示玛丝洛娃看透了这些男人。她早已对男人不抱任何希望,她曾受到过男人深深的伤害,不只是聂赫留朵夫一个男人,她已经失去了正眼看男人的心态。但她又要假装“笑盈盈”的,来获得一点钱,这是为生活所迫。托翁用词用得特别好。翻译家汝龙先生译得也好。后面同学接着往下读。

四、 读第六到十二段

(生14读第六到八段)

师:这是在写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吗?

14:不是,

师:这是在写什么?

14:他们旁边两个人的对话。

师:这实际上是在表现一个场景,什么场景?

14:就是探监地方的嘈杂。

师:对,这种混乱嘈杂的监狱场景为下文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改换环境埋下了伏笔。这里有个词要注意,哪个词?

14:衣衫褴褛。

师:“褴褛”是什么意思?

生:破烂。

师:好。请坐。同学们用手比画着来写写这个词。它读几声?分别读几声?第一个读?(生齐答二声)第二个读(生齐答三声)好,大家写完再加上声调符号。

师:从这开始,这位同学你再接着往下读。

(生15读第九到十二段)

师:好的。我问你,读完这几小段,你内心里有触动吗?

15:有。

师:你说说,有什么触动?

15:就是聂赫留朵夫在此刻“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说明他内心对玛丝洛娃有深深的愧疚,他已经是在赎罪了。用真情实感在赎罪。

师:好,你请坐。这位同学(生15的同桌),你听她读这几段的时候,你内心有触动吗?

16:我觉得聂赫留朵夫也很痛苦。

师:聂赫留朵夫痛苦什么呢?

16:他做过对不起玛丝洛娃的事,让她的生活很悲惨。

师:像这种男人,我觉得挺多的呀!聂赫留朵夫的地位和身份,在他的生活中这也不算什么吧?小说中他的亲戚曾有过这样的话。他为什么心里痛苦、难受?

16:可能是他对玛丝洛娃以前动过真的感情。

师:你请坐。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无人举手)聂赫留朵夫是一位有爵位的男人,他在这个社会上地位很高,像他这种男人玩弄女性,其实在那个社会上很常见,那为什么聂赫留朵夫痛苦、难受?或者换个问法,这样的贵族形象在生活中并不具有普遍性,作者为什么要把他写进小说?

(有同学陆续举手)

师:一个同学举手了,两个同学举手了,三个。好,你们同桌前后桌互相交流一下。只有个别同学举手,多数同学没有举手。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你们抓紧交流,同桌互相交流。(学生们讨论)

师:哪位同学发言?

15:首先人的本性是有区别的。我们最近在读《悲惨世界》,我想联系《悲惨世界》里的多罗米埃说一下。多罗米埃也是社会上等人士,他抛弃了芳汀,却没有悔改迹象,而聂赫留朵夫生出愧疚感,我觉得这来源于他本性的善良,心存善念。然后结合题目说,这本书题目是“复活”,他的愧疚是内心的复活,他想赎罪,他想将自己心灵引向更高尚的地方。

师:他说得这么好,我们应不应该鼓掌?(大家鼓掌)

16:可能他当时接受了新的思想。

师:这位同学,我先打断你一下。“可能”这个词说明你没有根据。

16:(马上去掉“可能”)他接受了新的思想。

师:你怎么知道他接受了新思想?(众笑)

生:我根据社会环境推测的。当时新旧思想混杂、碰撞,我认为他接受了新的思想,与旧思想碰撞,产生人道主义思想,使他生出了善念。

师:我觉得你不是在说聂赫留朵夫了。

17:我从玛丝洛娃的角度分析一下。如果他抛弃玛丝洛娃后再没见面,就不会心生愧疚,但后来他做了陪审员,看到她蒙冤,要去做苦役犯了,因为是曾经爱过的女人,所以他内心愧疚,想赎罪。

18:我记得我其实读过原著,太久之前读的。(众笑)原著中他是个贵族,有很多土地,很富有,但他不是刻板印象中的贵族,他会把土地分出去,他经常为别人着想,他是在帮助他人过程中遇到玛丝洛娃,所以想帮助她……

师:你先停下来,孩子———你见过聂赫留朵夫吗?(众笑)

18:没有。

师:这个人物真实存在吗?

生:不是,虚构的。

师:既然聂赫留朵夫是个虚构人物,用虚构人物来做证据,能说服人吗?

生:他是作品中的人物。

师:好,你请坐。这位同学虽然说得也有一定道理,但就缺那么一层窗户纸。注意,我们学的是小说。

19:我想从作者角度来谈。

师:对,很好。这个思路就对了。

生:托尔斯泰本身是贵族,他发现了贵族的问题,他想去改正,可能他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师:那倒不一定。(大家笑)

19:他从自己的生活原型中创造出这个形象,聂赫留朵夫身上有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

师:好,为他鼓掌。(鼓掌)大家读小说千万不要被情节迷惑。小说的背后一直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它的人物、情节、环境,这只无形的手就是作者。聂赫留朵夫身上有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作者就主张把土地分给农民,当然托尔斯泰并没有像聂赫留朵夫那样玩弄女性又把她抛弃。虚构的人物在生活中也许有,托尔斯泰是从他的朋友那里听说过一个类似的故事,但故事本身不同于创作的情节。原来的故事说的是类似聂赫留朵夫的那个人物良心发现,向玛丝洛娃赎罪,并和她结婚了。故事是偶然的,但托尔斯泰要把它变成必然发生的,这就需要一个创作思想起作用,就要让聂赫留朵夫去赎罪。其实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不赎罪,为什么聂赫留朵夫要赎罪?因为托尔斯泰一直主张道德的自我完善———写下来:道德的自我完善。那么怎样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就要让这个人良心发现。给他安排一个场景,让他做陪审员,看到他当年深深爱过的单纯女孩如今沦落到这种程度,而这种情况又与自己有关,因此良心发现。生活中也许90%的人不会良心发现,对不对?这就是小说。我们可以被小说感动,但不要被它欺骗。托尔斯泰的这一安排就是想给良心丧失或良心不完整的人以反思:我有良心吗?聂赫留朵夫被塑造成一个有良心的人。他原来是一个正派的人,但后来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良心丢失了,见到玛丝洛娃之后良心又被唤醒了。于是小说题目叫“复活”,“复活”是借用了圣经中耶稣的复活,在这里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精神、良心、道德上的复活。我们明白了这个,后面就不必一一去读了。下面,请四人一组,选出你感兴趣的一段对话或心理描写,谈谈你的感受。(生小组讨论约5分钟)



(《山东教育》2021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