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成为学校
发布日期 : 2021-05-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一中学 孙正军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博物馆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知识技能实习基地,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博物馆能够也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临淄一中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为指引,以“让学校成为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学校”为发展方向,突出传承文化精髓,以“博物馆学校建设”为抓手,把当地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结合到课程中,引领师生探索传统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着力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综合素养。
一、深度联结校外博物馆资源
临淄曾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国都,历时八百余年,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临淄浩繁的文物遗迹和内蕴丰厚的齐文化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地下博物馆”。临淄区博物馆的藏品荟萃和积淀了古代齐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古老齐文明的精华所在。其自身构造的知识传播场域,相比于教科书,更加真实、立体和多元。
作为博物馆学校,我们重新界定了教育的建构元素,不仅以校外博物馆藏品为教学资源,引领师生从历史和现实的交互中探索和习得人类的文明结晶,还以“体验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建构科学、艺术和人文三者融合的PBL(Problem - Based Learning,意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课程,在项目的组织、参与、体验和产品的生成中,贯穿责任、探究、合作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例如,根据临淄博物馆的特色和学习者的兴趣、认知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打卡博物馆”的专属课程———“未来城市规划师”项目。学生在排水道口遗址公园博物馆观摩了齐国古都的城市建设和排污智慧之后,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调研“现代城市建设与排水”“雨污分流和净化”的设计原理,畅想未来城建与城市水利,设计未来城镇建设和城市水利工程。学生们在古车马博物馆里完成以“穿越齐国战场”为主题的项目,深度了解古代交通运输与军事知识。学生们在管仲纪念馆里完成“管子的秘书官”项目,了解管仲治国史实并思考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借鉴;还在姜太公祠里体味家国情怀,在稷下文化园里参与“荀子劝学”和民俗活动。
这些课程,将我们以前的走马观花式游览,变成积极主动地实践参与,真正开拓了博物馆资源的育人功能,为学生从容应对未来的挑战而赋能。
二、让博物馆课程真实落地
校内的博物馆课程是我们校本课程的主要载体,我们分核心主题建构不同类别的博物馆。把报告厅建设为“稷下学宫”,是对百家争鸣的稷下文化的传承,学校的“一中讲坛”在这里定期开播。设立“闻韶书院”,“古代家庭中堂”和私学“溡阳文社”是其重要构成,布置以古式书桌、条凳、屏风,墙壁上张挂着中国最早的学生守则———《弟子职》,书架上陈列着县志、村志、家训等古籍,是学生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感受古代家风的场所。最受学生们喜爱的是未来学校VR(Virtual Reality,意为“虚拟现实”)体验馆,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科技给学习带来的新鲜与便利。科学技术与博物馆课程的巧妙结合打破了时空界限,让学习资源无限拓展。
以上每一个主题博物馆的布置,均有研究主题、实物陈列、文字介绍。每一个主题博物馆的建设,均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展示成果(产品)。这些主题课程在实施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完成成果之后,每个小组还要以“小小讲解员”的身份给更多的人进行讲解。配合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主题博物馆的建设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将各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学生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无边界的博物馆课程将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时空的无边界,从课堂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从校园到博物馆,时时处处皆可学习。博物馆丰富的资源可以拓展学习领域,使学生们的学习更开放、更多元、更充满乐趣。学校通过博物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转变了学习方式,注重主动探索、开展小组研究,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习更自主、更有效。
三、辐射多元课程育人效能
校内外博物馆课程的开设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极大的挑战。课程内容的选择、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校内延续学习的组织引导,都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新课题。博物馆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帮助教师熟悉博物馆教育资源,了解博物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和做法,将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的教育活动统一规划与实施,形成完整的教学实施链条。例如,博物馆主办名为“在博物馆寻找主题”的教师培训班,针对每个展览制作教育手册,方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经历了从开始的疑惑、迷茫、不理解到后来的探索、研究、实践、创新的转变,真正实现了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教育旨归,实现了从纸面上的课程到行走中的教学的转化。
博物馆教学就是要通过学校课堂难以实现的实物教学、情景教学和体验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与博物馆资源相关的主题内容,然后通过沟通与诠释为学生营造在博物馆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环境。我们通过制作“学习单”,创造并引导学生的“需求”。对博物馆资源我们不是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而是努力找到与自己教学内容可以结合的地方,给学生设计“学习单”,指导他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博物馆研究人员协同教师共同开发研究博物馆展览和物品的教育功能及价值,设计成系统的如教案、活动单、读本等教学资源,供学校教师、学生或家长使用。
博物馆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特点就是基于现场和基于问题的教学,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围绕问题开展研究、动手操作和实践,然后解决问题。学生充分利用博物馆、医院、社会组织、网络等资源,开展调查和研究,形成基于合作、讨论分享、尝试实践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和解决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与他人的共处合作能力等等。超越教科书知识的现场教学,基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培养学生应对充满了不确定性、多变的世界的核心能力。而且,博物馆教学的主题研究从学生早期就正向强化他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学习探究,这样就打破了年级的界限。不同年级的学生聚在一起,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组合性,不仅获得多元的学习资源,还能实现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之间人际关系上的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在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提升。
四、彰显博物馆学校的独特价值
博物馆最核心、最优质、最与众不同的资源就是各种历史文化的实物。真实的文物代表着历史,以实物为基础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广博与伟大。
如何彰显博物馆教学的价值,发挥其真正的育人效果?如何将一颗颗散落在藏品中的“珍珠”串联起来,提炼教学的主线或者主题?就这些问题,我们探究出“教育方式国际化+教育内核中国心”的破解思路。“教育方式国际化”,就是将学生们在博物馆学习中产生的诸多问题,通过线上课程让他们主动阅读、探索、发问、辩论,提高思维能力和输出表达能力,以课程为主导,融合体验,充分发挥博物馆实物教育的优势。“教育内核中国心”,就是在传递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时,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然后基于理解去创造、创新。这两者不是割裂,而是统一在整个育人体系之中。
博物馆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让保存在博物馆的文物、沉淀在中国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包括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在学校教育、博物馆和文物工作之间真正架起一座良好的互动桥梁,形成新的结合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博物馆教育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开展各式与学校课程相关的介绍活动,展示和讲解藏品模型或图片;介绍可借给学生使用的“博物馆百宝箱”;特殊装扮后以某历史人物的身份表演或讲演等,能够有效拉近和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实现良性的交流互动。在现有的教学培训资源不足的情形下,远程学习项目联网还能为教师输送教学资源,设计线上课程,对教学过程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没有一个人在社会的变革中是置身事外的,学校博物馆课程使学习者有强烈的社会意识,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身边外部世界的变化,并努力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是博物馆学校的独特价值。未来教育将会以自我引导、体验式和分布式学习为特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信息分析综合能力、团队合作等技能,而博物馆教育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博物馆学校的建设必将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抽枝、开花,学生们也将在一所又一所博物馆学校中快乐体验、全面成长。
【注:本文为2019年度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初中学段齐文化传承创新的行动研究”(项目序号:3703001)的阶段性成果】
(《山东教育》2021年4月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