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与家校共育的相互融合
发布日期 : 2020-11-09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董国华 尹 洁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生活理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都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传承体现家校共育理念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位一体。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传统文化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家”“国”“社稷”“天下”,乃社群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以国为家,以家为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两千多年前,这段记述在《大学》里的文字,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被称为“家国情怀”的情感,奠定了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需要通过家庭教育来逐步养成。
二、家校共育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
家校共育与传统文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学校,聚焦学生问题,以传统文化课程、主题活动为引领,将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整合起来,设置整体目标,实施有效的家校共育课程,达到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的家校共育的目标。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开展亲子共读经典、讲述家风好故事、亲子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注重关注个体,尊重、关怀每个生命的成长,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
(一)传承传统文化融合、和谐的价值理念,促进家校共育。传承传统文化融合、和谐的价值理念,促进家校共育。激发广大家长乃至社会关注教育的强大凝聚力,省思、培植良好的家风,唤醒家长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基于尊重和信任、零距离接触、无缝隙融合的校内外教育治理体系,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夯实家庭这一社会堡垒,进而培养全社会的良风美俗,疗治现今社会乱象,最终实现学生、教师、家长三个生命群体的共同成长与发展。
(二)家校共育促进传统文化学习在生活中落地。家校合作有助于更好地监督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行为,促使学生经典诵读习惯的养成,同时能够解答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惑。反之,经典诵读本身所赋予的内涵精髓需要家校彼此合作,从而引导学生端正态度,以更好的姿态进行学习。它们彼此融合,形成完整的统一体,指引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并将指导学生日后的生活实践。
(三)学习家庭教育思想,形成良好家风。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家族、家规、家风、家训等都是儒家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三千余年间所形成的以家谱、家礼、家规、家训、家祭为主要内容的完备的家教系统,举世罕有其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家庭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作为家校共育传统文化课程的主体内容。
唐宋以后,中华家教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使其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珍贵文化遗产。诸葛亮《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家风。还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钱氏家训》《曾氏家训》等等,都通过家庭教育这种方式来保持儒家的传统。我们在家校共育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中可把相关家风、家训的内容融入其中。
三、家校共育传统文化融合课程实施原则
家校共育传统文化融合课程在家校共育理念指导下,体现的是家校合作,体现的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来完成。它所关注的是孩子的最终发展。它所呈现的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首先要明确各自的定位。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要担当起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重任,教育学生成才成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立德树人。家庭要给孩子以良好的家风家教,教育孩子尊重老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价值引领与生活体验相统一,突出时代性。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小学生的精神家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陶冶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人格养成与公民教育相统一,突出教育性。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结合,与人格塑造、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结合,陶冶高尚人格,培育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三)学习经典与进行实践相统一,突出生活性。经典诵读、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统一,突出开创性。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是我们开创新文化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创新行为方式。
四、家校共育传统文化融合课程实施渠道
(一)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优势,研发精品课程。以课堂为切入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发特色课程,使课堂的教育主阵地得以充分发挥。
(二)发挥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开展丰富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比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诗词大赛等活动。
(三)发挥互联网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最快捷的资讯和学习平台。发挥网络传媒的作用,借助社交媒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搭建共同育人的桥梁。学校建立家委会,构建完善的家校共建机制。开展亲子共读经典、讲述家风好故事、亲子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通过家庭生活实践去内化、落实。
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已将“家校共育传统文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作为区级课题立项,组织舜文中学、纬二路小学、爱都小学、西河小学等四所学校进行专题研究,希望通过研发实施有效的家校共育传统文化课程,激发学生和家长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努力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形成合作共育格局,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山东教育》2020年10月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