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坛论丛 > 正文

建设学校文化体系 凝聚学校发展动力

发布日期 : 2020-12-13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北苑实验学校      

作为一名从教25年的教育工作者,2019年我调任潍坊市奎文区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北苑实验学校校长。该校是区委、区政府为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倾力打造的一所现代化公办学校。面对这一张崭新的教育考卷,如何答出社会满意、群众期盼的优质教育答卷?我尝试着从建设学校的文化体系入手,找准治校育人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引领学校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行稳致远。

用哲学思维探索学校文化建设

大道至简。哲学作为一门“析万物之理,厚天地之美”的智慧学科,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在治校育人实践中善用哲学思想、找准发展路径,会发挥事半功倍的奇效。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都用自己的哲学思想论述过教育问题。到任北苑实验学校以后,我就尝试着用哲学思维明晰发展路径。最终提炼出了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校精神等在内的完善的学校教育文化体系。我们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每一个’‘每一刻’‘不一样’”,将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未来培养人格健全、卓识通才的中国人”,努力在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释放每个学生的发展活力,努力为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的人生跑道。

在形成学校教育文化体系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保障每一名教职工的话语权,调动教师全员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我们将提炼出的教育哲学面向全体教职工进行解读,并经全体教师酝酿、讨论后提出修订意见,再经有关专家把关、论证后定稿,最后交由学区理事会研究通过,真正做到了集思广益、全员参与。

将教育文化体系转化为学校发展动力

依据学校的教育文化,我们确定学校的价值观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学校精神是“务实求真、执着坚韧、行先言后”;工作文化是“试一试、尽全力”,以此引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凝聚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比如学校建校之初人力不足,面对接近70亩的校园清洁,一年中,在未聘用专业保洁人员的情况下,32名教职工、328名学生齐心协力,校园环境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在今天的北苑实验学校,这些看似务虚的精神文化正在内化为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和自觉行为追求,彰显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个职工在参与一项工作之前,都会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干的这项工作有利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吗?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学生好还是为了学校好?如何保障学校的工作重心不偏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文化不仅需要引领,更需要合适而具体的实施路径。我们依据学校的价值观、精神、文化建立起教师、学生和家长公约。比如,“教师的价值来源于培养的学生”“专注于干好每一件事”“遇事先让学生自己解决”……每个人遵守公约的过程,就是在践行和维护学校的精神、文化。这些行动自觉,已经逐渐形成北苑实验学校自己的文化内核。

将学校文化转化为学校治理能力

在做好上文所述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做好文化内化与教师培养的结合文章,让教育文化转变为教育生产力。作为一所新建学校,教师大多来自全区其他学校,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我们将教师培养的过程与文化内化的过程结合起来,教师成长规划、评价制度都以学校整体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方法论只有与价值观相统一,才能落地达效。我们的各类规章制度,都是在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引领下制定。比如职称评聘制度就有明确的“教师不上课、不当班主任、教不好课就评不上职称”的鲜明导向,能够形成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学校的所有制度都是在保障教育价值的落地生根。

古人云,“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善用哲学思维,找准学校发展路径,内化为学校文化内核,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自觉,不失为找到了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根和源。

从这个角度出发,教育其实也很简单。

(《山东教育》2020年11月第4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