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照见

发布日期 : 2020-06-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发生·照见

    ———疫情下的教育思索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中学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发生,也是一份照见,每一个人都在反思。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灾情,力求立足基本,从生活中探求最朴素的真相,让我们的教育更接地气,让我们的学生从细微处得以成长。

从疫情在萌芽阶段的时候,我脑海中就一直萦绕着一个人的名字———于娟。是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虽然她在花朵般美丽和灿烂的年龄离开了我们,可是,无论什么时候读到她的文字,总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清醒,疫情期间,更是感触颇深。

于娟在总结自己光鲜背后惨痛的教训中,首先提到自己无所不吃,孔雀、河豚、五步蛇,家有老爸是厨师,她可真是享尽口福,食所欲食。病榻上回想起来,后悔莫及。黑锅不应该由她一个人背,不是吗?2003年的非典,民间纷传和食用果子狸有直接关系,后来有人说果子狸不过是中间宿主,菊头蝠才是源头;而眼下的新冠病毒或来源于海鲜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起源于蝙蝠,或潜在中间宿主还有穿山甲。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有如此强烈的猎奇心理,总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长,是地球的主宰,非要把生物界其他物种斩尽杀绝吃光方后快!

2009年,始于美国的甲型流感造成了全球163.23万人感染,最终28.45万人死亡,死亡率达17%

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则造成2442人感染,波及20多个国家,死亡率接近35%

2014年非洲爆发埃博拉病毒,大半年时间内近2万人患病,近万人死亡,死亡率更是超50%

此后的2017-2019年,埃博拉病毒每年都卷土重来,2000多人不治身亡。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抵消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此时,恩格斯的训诫言犹在耳。

我们能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了吗?人类从历史上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管住嘴,迈开腿,我们有些人既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

作为一线教师,我对学生的体质也有着更细致的观察。每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不过二十分钟左右,队伍里总有体力不支头晕、早退的学生,春夏秋冬一概如此。体育中考,每班少则一二人多则四五人申请免考,因为很多学生根本就跑不下1000米,拿不到基础分。参加球类训练,一个碰撞就会骨折,给人感觉骨架像糠了。小小年纪就有高血压、肥胖症,无肉不欢,对学校食堂百般挑剔象征性地吃点,转身又跑到小卖部用辣条和零食打发肚子。

教育部提出的“阳光体育一小时”,试问,如果不是在学校教师的强制要求下,又有多少学生能主动锻炼?即使如此,不少学生仍然以各种借口放弃一天中少得可怜的锻炼机会。当久坐成为一种习惯,流汗成为一种奢侈,我们教师的力量变得多么微不足道。新冠病毒来势汹汹,让我们如此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健康是最珍贵的,只有自身免疫力才是最可依赖的。也许,很多东西只有失去才会珍惜,很多痛苦只有经历才会明白吧。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如何担得起实现社会繁荣国家昌盛的重任?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于娟的这段话,咀嚼再三,于我心有戚戚焉。

是的,熬夜是慢性自杀。请问,昨晚的你,几点熄灯,几时入睡?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直击很多人的心底。如今,有多少人能够在十点之前安眠?有多少人敢于拍着胸脯说,我活得轻松?特别是当下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

熬夜已经够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全民熬夜,最可怕的是熬夜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们的学生,又有多少人不在熬夜?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减负再减负,大声疾呼,严查死防,依然有相当多的学生,完成作业到深夜。如果是毕业班,学习到凌晨是家常便饭。不幸家有高中生,学习到越晚越正常,好像不从今夜学到第二天,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

悲哀的是,如果你从健康出发,要求孩子早点休息,孩子不同意,他们被大环境左右。我不无悲凉地看到,好些地区的高中教育仿佛陷入了一个循环:教师们宣扬———越勤奋越幸运,你的高中三年很珍贵;同学们交流———哪个学生熬到深夜两点,哪个学生早晨4点半就起床!在我眼前的,不是一个个面庞鲜活的学生,而是一台台眼圈黑黑的机器。他们早出晚归,行色匆匆,吃饭应付,一坐一天,上课撑起眼皮,下课趴倒一片,如此高负荷的运转,完全是只顾及眼前,全不思将来!你对身体欠下的债,总有一天要连本带息偿还的。

那时候你还年轻,不知道这世上所有的一切,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代价。

让人痛苦的是,人们非但认识不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反而对那个提出健康理念的人嗤之以鼻。当从众蒙蔽了人们的双眼,我不知道真相何以彰显。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因为疫情,我们待在家里,取消聚会,我们心情很轻松,睡到自然醒。说真心话,我很珍惜这段宁静的时光。思想在高飞,我低着头,慢慢地走,慢慢地走,在时间的进程上,我的生命向一个希望靠拢。我希望,我们可以享受一下这难得的慢生活———读读喜欢的书,陪陪自己的家人,试着做几个花样的面食,甚至完成几年都没有收尾的十字绣。时光就这样轻轻浅浅地流逝着,大家慢慢地想想啊,有多长时间,我们没能静心读完一本书?有多长时间,我们没能和孩子好好聊聊天?有多长时间,我们没有给父母做顿饭,有多长时间,我们没有和知交好友视个频……你是否还记得上次见过的初升朝阳是什么样子?你是否还有闲暇细细品味那西天的云霞?社会就像一辆大车,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疾驰向前,而我们,只是沧海中的小小沙砾,被裹挟着,翻滚着,身不由己,疲惫不堪。当人们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和日渐匮乏的精神追求形成了一对畸形的存在,于是就衍生了那么多的心理疾患,或焦虑或抑郁,或浮躁或沉沦,这难道还不能令人警醒吗?

疫情,告诉我们一个至为朴素的道理,所谓生活,无它,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心灵和谐而已。大道至简,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意识传递给每个学生,深入到血液骨髓,则家庭幸甚,社会幸甚,国家幸甚!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像前辈一样,治病救人,和死神赛跑罢了!

84岁的钟南山,17年前,在抗击非典工作中,创造了9个“第一”的“神话”。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呼吁大家,“没有事情,请不要去武汉”,自己却逆流而上,义无反顾,奔赴风险的最前方!他爱祖国,他爱人民,他的内心装着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安危,却唯独没有自己。

73岁的李兰娟,第一个提出武汉封城的院士。对于一个千万人口的省会城市来说,封城意味着全员都将进入危急状态。但凡这个决定有任何差错,对于一个院士来说,她的名誉都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可是,她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如何在第一时间控制疫情的蔓延。21日,她奔赴武汉,“国家的大事,我义不容辞。这次出行,我就没想着什么时候回来。”

35岁的李文亮,作为疫情“吹哨人”,在危险来临时敢于直言,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普通社会公民的道德良知;作为抗击疫情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李文亮以自己的乐观、坚强、无畏,再次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平凡和伟大。对这种向死而生、勇往直前的医者大爱,我们深深缅怀!深深悼念!深深致敬!

正是他们,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请告诉学生,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才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告诉所有的学生,要懂得感恩,要珍惜所有,要敢于担当!   

每个发生都是一份照见,疫情,也是改善的契机。

(《山东教育》2020年5月第19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