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坛论丛 > 正文

以“好人文化”导航,师德建设让每一名学生的明天更辉煌

发布日期 : 2020-03-17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好人文化”导航,师德建设让每一名学生的明天更辉煌

    ———一所薄弱学校通过师德建设实现“羽化蝶变”的“文化密码”

山东省郓城县南城中学   谭金辉

菏泽市郓城县南城中学的前身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农村薄弱学校(蒋庙中学),教育质量不高,生源流失严重,教师积极性严重受挫。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以后,面对这样的逆境,带领大家进行认真的调研和反复的论证,确立了以师德建设作为学校改革的突破口,通过改变教师来改变学生,以教师的向上向善来促成学校的“羽化蝶变”。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校领导作出庄严承诺:“经过3年的努力,力争打造出一所学生人人向往的新乡村学校———城里学校有的,我们都要有,并且还要比城里学校做得更好!”并确定了“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理念。如今,学校已经营造出浓郁的“好人文化”,《人民教育》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给予了重点报道,仅2018年《人民教育》就连续两次向全国推介“南城经验”,2019年“学习强国”也4次讲述“南城故事”。尤为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学校师德建设一个个“深深的脚窝”。

一、立德树人:以“好人文化”促师德建设的关键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应该选在哪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幸福成长和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使命,故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之本。育人先育己,我们教师先要成为一个“挺拔光亮”的人。南城中学经过课题团队的多次论证,创设了“好人文化”的“六进”体系———进学校、进课程、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进评价,引导师生“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当好人”,从而促进校园处处绽放“好人花”。

让身边的榜样“现身说法”:南城中学附近的黄岗村有个靠卖香油为生的转业军人黄修良,20多年来自掏腰包20余万元创办“孤寡老人节”,行走乡间资助孤寡老人,被中宣部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称号,这是对学校师生进行“崇德向善”教育的好教材。于是,学校在校内建起“中国好人广场”,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把黄修良的先进事迹开发成教育资源,并邀请黄修良到学校给教师做系列报告,详细讲述坚守情怀、二十几年如一日地照顾孤寡老人的感人事迹。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好人文化开放式展厅”,把入选菏泽好人、山东好人和中国好人的郓城本地人“请进来”,用身边的好人“现身说法”积极进行师德建设。

我们积极创新并实践出“三好一特色”的“好人文化”师德模式,即人人争做“好导师”、个个长成“好教师”、堂堂皆是“好课堂”,突出校园的文化育人特色。南城中学制定的“好导师”的标准是“厚德精业,创新创优”,“好教师”的标准是“敬业奉献,博爱学生”,“好课堂”的标准是“学生先来,立德树人”。“中国好人”文化墙和教室内的“班级好人”文化栏交相辉映,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定期评选“班级好人”,每班每月10人入围,由此,激发师生争做“校级好人”的热情。编制供初一选修的《认识中国好人》、供初二选修的《学做中国好人》,以及供初三选修的《成为中国好人》系列校本教材。

每个教师都是“好人文化”校本课程的研发者和“兼职教师”,负责相应的“好人文化”落地建设。学校层面在评价激励上进行了“顶层设计”,做到“三定”———定时活动、定期上墙、定人评比。“好人文化”活动开展得异彩纷呈,收效良好。在每年一度“感动南城十大人物”评选中,评委面对在师生中涌现出的众多“好人”,感动不已,这样的文化氛围极大促进了学校的师德建设。从2017年教师节起,市电视台连续采访南城不断涌现出来的师德标兵。请看:今年“感动南城十大人物”———商永莲老师“绷带绑住了身手,却束缚不了敬业的心”,陈远老师“扶贫攻坚,妙手绘丹青创立乡村流动美术馆”,王性成老师“书法义教,义工文化传大爱”,李希宪老师“推动创客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发明创新”,李巧玲老师“用爱的舟楫,以身为范育大爱暖南城”,韩秀武老师“让草木含情,后勤保障有温度”,陆海荣老师“依托文学课堂,以慈母情怀写春秋”,颜秉华老师“开创群团工作新局面,谱写一曲热气腾腾的奋斗之歌”,王翠云老师“温润如玉,灿烂笑容诠释爱的教育”,陈倩老师“在梦想路上,精彩的你带出精彩的孩子”,梁英老师“一心守热土,哪怕带病也要上讲台”……巧用“身边的榜样”,提升师德整体水平。

二、红心向党:“好人文化”促师德建设的突破点

党建是一个学校进行师德建设的灵魂,自然也是南城“好人文化”的方向引领。为培养“四有教师”,南城中学创设了“四红四微”———四红即定期进行红色家书诵读、组建红色歌曲演唱团、每周一进行国旗下讲红色故事、组建红色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课题组;四微是四个“微品牌”,即家访我先行、义工我先担、课改我先来、课程我先创。创建了六个特色品牌———巾帼建功、党员示范、青春党建、红色引擎、草根论坛、家校共育。书写红色青春,进行“四化四力四引擎”综合设计———四化即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长效化;四力即目标力、组织力、情怀力、境界力;四引擎即评价考核、赏识激励、活动引领、课题推进。

实践证明,“抓党建引领,正师德师风”是“南城品牌”的总引擎,将党员教师培养成师德师风“领头雁”,把广大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师德师风的“生力军”,让所有教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增强使命感、增进责任意识,进而爱岗敬业、立德树人。

三、感恩教育:“好人文化”促师德建设的切入点

南城人认为:师德建设应从学会感恩开始。会感恩的人,才是有幸福力的人。学校把感恩教育放在德育的重要位置,每学期都要举办感恩教育启动仪式,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感恩教育,让每位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中学会感恩和践行感恩,从而矢志教育,情系教育。

“感恩,就是要遇见朝气蓬勃的自己。让生命之河自然流淌,让挚爱之情纵情欢歌。厚植一种情怀,每天都是‘深情+’的思维范式,我几乎都在用‘正向’看待校园里每一人、每一事,少了主观臆测,远离了居高临下,摒弃了咄咄逼人,更对简单粗暴有了本能的警惕……走进去,就是另一种斑斓。”这是一位南城班主任老师的《管理日志》上的“心语”。师德改变态度,教育改变人生,我们深切感受到:师德建设不仅仅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要教育智慧,要找到基于校情的策略和路径。

学校新建感恩楼,设立感恩墙,进行餐前感恩词诵读,创办感恩手抄报,进行感恩作文大赛,布置感恩作业,不定期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和校园歌曲大赛,并召开系列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感恩教育心得体会分享会,观看感恩教育视频。如此多姿多彩的体系化的活动,让每一个师生接受了实实在在的心灵教育,从而懂得去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感恩大自然,都能在感恩中倾情付出,勇于奉献,成为一个点亮心灯的大写的人。

四、诚信教育:“好人文化”促师德建设的着力点

南城人把“好人文化”的着力点选在诚信教育。南城中学的诚信教育走在全县乃至全市的前列。中央文明办把菏泽定为全国诚信教育实验基地,菏泽把郓城县定为实验县,而郓城诚信教育的龙头就在南城中学。

诚信是做人之基,南城中学以“创诚信教育、做诚信教师、培诚信家长、育诚信学生、建诚信家园”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中的“一诺千金”和“一言九鼎”为文化积淀,以提高学校的社会辐射力和育人功能为宗旨,以增强师生和家长的社会诚信意识为重点,引领全体教师一起构建诚信教育的“一二三四”教育体系,借以加强师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形成重诚信、讲诚信、守诚信的良好校风和家风,旨在通过创建诚信校园,加快学校建设的步伐,为争创一流学校奠定思想基础。

“一”就是一种思路和一个目标。一个思路———把诚信教育和水浒文化(郓城的本土文化,积淀深厚)结合起来,与学科德育结合起来,贯穿到常规教学的每一细节、每一环节。一个目标———提高师生的诚信意识,做诚信人,办诚实事。诚信力就是执行力,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我们接地气开展好承诺、践诺活动,通过诚信建设促进工作高位发展,提升学校的社会满意度。

“二”就是形成两个合力。一是将诚信家庭和诚信校园的创建结合起来,进行“无缝连接”,切实增强育人效果。具体做法:通过定期召开的家长会进行家长培训、教师结对和三级家访,开展诚信家庭的创建工作,制定《南城中学诚信校园创建方案》,开展诚信校园的创建活动。二是将诚信教育内化于德、外化为行,切实加强对学生诚信形象的培养。

“三”就是三级课程的创设。南城中学的校本教材研发中心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创造性地提出编制分级分层教材的想法,把诚信教育与幸福教育结合起来,成功编制分年级的诚信读本———初一是《推开幸福的门》,初二是《踏上幸福的路》,初三是《一路向幸福走来》。

“四”就是达成“四位一体”的整体效能。南城中学把诚信观念、诚信行为、诚信制度和诚信活动构成“四位一体”进行整体设计,借以创建诚信个人、诚信家庭、诚信班级和诚信校园,并构建活动引领、评比激励、全员参与、家校共进的诚信整体框架,形成诚信建设的长效机制。究其关键,就是以诚信教师为引领,让教育的美好效果真实发生。

五、留守儿童:“好人文化”促师德建设的聚焦点

南城中学教师不嫌弃每一个后进生、不放弃每一个梦想、不抛弃每一分努力,把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关爱重点。

针对存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们创新管理模式,提出“三级家访制”,即班主任每半月一次到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家访,及时摸清留守儿童在家生活和学习的状况;级部主任每月一次对本年级重点留守儿童进行巡访,利用村委会的力量,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校委会定期、不定期地巡视留守儿童的家庭监管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督导,并对班主任、级部主任的家访情况进行评比。此外,创设“委培三制”———委托监护人协议制、委托监护人定期述职制、委托监护人定期培训制,与三级家访织就了一道无形的安全网,加之针对留守儿童的幸福课后服务课程,南城中学留守儿童零辍学成为菏泽教育一大亮点。

“三级家访制度”和“委培三制”的建立营造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从而真正地促使留守儿童融入学校、班集体“大家庭”中去,也让广大教师真正做有温度的教育,行走在有诗意、有感动、有幸福的教育生涯里。

六、崇尚英雄:“好人文化”促师德建设的精神内核

“英雄,就是平凡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这种共识就是南城人打通平凡与英雄之间“天堑”的“心桥”。他们崇尚英雄精神,坚守卓越情怀,坚持专业化卓越发展,自觉地在教育事业中“精忠报国”。

每年对新入职教师,我们都进行入职前培训和专题教育。且看笔者一次主旨演讲———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静夜思,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美好,都是拼搏奋争而来,是胼手胝足的寂寞营建而成,是呕心沥血的倾情奉献而就,是拼命硬干的超越进化而生……一个平凡的人,因了点亮心灯走出小我而创的一种情怀、格局与境界,就拥有了一颗英雄的心。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眼中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人本沦丧,人道毁灭,英雄逝去———这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工于所谓的心计,在蝇营狗苟中活成了可怜的苟且者形象,乃至神经兮兮地怀疑壮丽的英雄精神,真乃一‘己’障目,不见英雄之大道也。

“懒散的混世主义者心里没有奋进、没有高格、没有诗意、没有远方、没有美好……美好的人生,来自美好的心———追寻美好,发现美好,传递美好,创造美好,成为美好。一个不惮于风霜雨雪而一意于成就美好的人,就拥有了一颗英雄的心。正如心无风景的人,就永远不会抵达真正的风景一样,心怀美好,就会遇见美好;心有豪情,就是真心英雄。

“庸怠的无信仰主义者没有信念、没有使命、没有坚守、没有担当、没有‘大我’……其实,没有信仰或许也算是一种‘信仰’,但困在这思想‘蜗居’里,就只能坐井观天了。使命感和意义感,是人生奋飞的双翼;信念力和奋斗力,是人生辉煌的双桨。让我们陶铸一种信仰的大格局,开拓一方属于自己也必定属于他人的新天地吧。英雄在心,人生壮丽。”

针对中青年教师、老教师、临近退休教师和退休在家教师,南城人创设师德分层培训机制,让所有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追寻“最美的自己”。

七、德育反思:“好人文化”促师德建设的实践升华

我们力倡构建反思与实践的德育体系,按照教育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创造出最适合师生心智的生态环境,让师生真正地实现自主内化。

一是“三位一体”的“反思性德育”:“日反思”、“周反思”和“阶段反思”。“日反思”:敦促教师养成写“反思日记”的习惯,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并在各年级、各班征集“文明提示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一日常规”的形式,在校园文化上得以体现。“周反思”: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和“级会”等形式,反思自己的“关爱行动”,一方面是自己关爱他人、社会和环境,另一方面是感念他人对自己的关爱,让“关爱”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主动的素质。“阶段反思”:要求每位教师反思每个学生的发展阶段,并结合“导师制”和“家长培训制”,进行跟踪检查,让学生的素质认识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自己的师德水平也“水涨船高”。

二是“校内和校外相贯通”的“实践性德育”。直指“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构建“人文化”和“系列化”的统一体,把校内主题活动的“模拟”与校外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开展师德演讲、德育征文和研究性学习等校内实践活动,创设适合师德成长和发展的生活化情境;组织南城中学“志愿者协会”,举办“孤寡老人节”,深入社区、敬老院爱老助老。为白血病患者捐款,体验关爱别人所带来的生命价值。

文化立校,文化育人。我们以“好人文化”促进师德建设取得了始料未及的好效果,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定能在齐鲁大地上建成一所好学校。

(《山东教育》2020年12月第3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