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管理智慧
发布日期 : 2019-12-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安丘市东埠中学 徐军民
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教育智慧,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是许多学校管理者的成功之道。“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智慧,结合具体校情,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一、教育管理“三种境界”
教育管理有三种境界。可用道家、儒家、法家分别代表这三种不同的管理思想。
第一种境界,以道家为代表,核心思想是“上善若水”。“水”在道家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既柔且韧,“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水又是谦卑包容的,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习“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细雨润无声”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无为而治。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引领、思想引领,因为只有文化的影响才是最久远、最可持续的。
第二种境界以儒家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自强不息。儒家讲求谋取,积极入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代表了儒家鼓励人应奋发有为、力争上游的思想。这些思想反映在学校管理上,就是要如何唤醒教职工的内驱力,尊重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学校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汇集正能量,形成合力,以促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种境界以法家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法治。他提出了废“先王之教”,代之“以法为教”;强调制定“法”,并严格执行,任何人都不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反映在学校管理上,就是尊重规则,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以上三种管理境界也是三种管理模式,古代先哲都给出了合理的解读,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借鉴古代的管理精华,做到古为今用,适时适势选择其管理精华,指导教育教学管理,实现高效管理。
二、高效管理“五到”
管理“三种境界”是教育管理宏观上的调控,确切说是文化的引领。文化落地需要每一名管理干部在具体工作中身体力行,做到“五到”。
身到。《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示范是最好的管理,凡事要亲力亲为,要扑下身子领着教师们干,在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我经常说:校长不是官。所有管理者要把自己定位在“工作的领头人”“教职员工的勤务员”上,深入教学一线,示范于教师,服务于教师,做教职员工的“样板”,而不是“老板”。
心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讲的就是用心做事,再难的事也能够解决。把“心”放在学校工作上,用心分析,认真谋划,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要把梯子搭在正确的地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不过脑子地蛮干,只管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凡事以学校工作为出发点,以师生健康发展为中心,多考虑事,少琢磨人;多寻思活怎么干,少考虑人怎么为;热衷于工作,淡化不必要的人际交往。
眼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善于观察,敏于发现。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每位教师的长处并帮助他们发扬光大;善于发现隐含的问题消弭于萌芽。“未雨绸缪”“早为之所”正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做到眼中有物、眼中有人、眼中有事。工作中不怕有问题,就怕对问题熟视无睹,发现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手到。荀况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勤于动笔,反思总结。我们要养成动笔的习惯,每项工作结束之后,要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人的成长就是在反思中不断进步的。
口到。《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善于表达,沟通协调。为保证每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事前的宣传解释工作很重要。解释宣传到位,能确保每个人目标一致,同心协力。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管理者的有力武器。
只有具备了以上“五到”,才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学校管理干部。只有如此,才能担当起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做好新时代教育的追梦人。
三、掌握管理艺术
在每一名管理干部落实“五到”的同时,校长要学会“放权”,把真正的参与权、管理权放给合适的人。权力的赋予其实是责任与担当的赋予。校长在“放”的过程中把握好四个基点:
(一)善于“隐身”。学校每学期都制订翔实的发展目标,把它分解到各个处室,全校统一布置,统一要求,遵守“不代替”规则: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不代替;教师能做的事,领导不代替;分管领导能做的事,校长不代替。
(二)学会“分身”。合理优化职能,明确岗位责任,使学校内部事务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各有分工,各司其职。谁该干什么,各人心里清清楚楚,责、权、利一体。校长不必事必躬亲,反对越级管理,该谁管的事就让谁来管。
(三)找准“替身”。学校的决策性问题,校领导班子统一研究,统一布置,并认真吸收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的集体智慧,把真正的操作和管理权放给教师。2014年,我校举办首届科技节,由于先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有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全是创新,这是实践“隐身管理”的契机,校委会及时把承办权下放给了各年级组,以几个分会场的形式举办。各年级群策群议、各显神通,几个分会场呈现了争奇斗艳的局面,活动取得了极大成功。
(四)必要时“显身”。把权力下放,并非意味着校长无事可做。“校长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重要任务就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引导全校教师和学生不断统一认识。当意见出现分歧,校长要当机立断,统一思想;当各部门发生冲突的时候,校长要善于协调,突出工作重点,实现整体优化,体现校长的担当。
实行民主管理,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明确教师的尊严在于奉献,真正实现教育有民主、国家有未来。
“教学相长”,管理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相长的过程。这中间也许有冲突有矛盾,但解决的过程正是进步的过程,最终走向的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
(《山东教育》2019年11月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