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慈相济才是真爱

发布日期 : 2019-07-14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   李元瑞

初登讲坛,我谨记“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一进教室马上就板起面孔来,见到学生就立即满脸严肃,扮演起警察角色。这种“关卡压”的管理模式,确实使班级纪律好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故态复萌,教室里仍乱糟糟的。

急切地求教于老教师,得知一味地严厉,学生只会离心离德,不会亲近你。不亲其师焉能信其道呢?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要多赏识学生才行!

于是,我如获至宝: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我就竖起大拇指;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时,我就赞不绝口;当作业写得好时,我就不吝夸奖;做了好事了,我又大会小会地表扬;见到家长,报喜不报忧。一时间全班人心思进,效果确实非常好。于是我就更加相信赏识的威力了,无时无刻不表扬学生。但隔了一段时间,发现学生对赞美好像有了免疫力,再表扬时,他们常面无表情,有时甚至还有一点反感,班风班貌又不尽人意。

严了不行,松了亦不可,到底如何呢?我犯了难,初为人师时的信誓旦旦、豪情万丈早就化为乌有。

其实,教育是一门需要细细揣摩、不断感悟体验的艺术,其中的门道教师必须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爱而不严,等于放纵;严而不爱,学生敬而远之,对老师的要求就会置之不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严慈相济,要求教师首当其冲要拿捏好“慈”和“严”的度。所谓“慈”,是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的足够空间,令其志趣得以充分发挥;所谓“严”,乃在于保证制度上的严谨,有章可循,不至于因人因言而废事。两者互为补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一种别开生面的教育效果。

严慈相济就要严在当严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师可以出高徒。但如何严,是有学问的,要因人而异,因需施教。教师对学生的严,可能不仅仅是要求严格、表情严肃、语气严厉,还包含了必要的、适当的处罚。严和罚只是手段,鼓励学生知错就改、积极进取才是目的。让学生懂规则,和学生一起定规则,让学生共同守规则,让各种规则化为学生心中自主的、自觉的、习惯性的良好行为。规则在前,惩戒在后,重在合规,轻在惩罚。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作家魏巍在回忆起蔡芸芝老师惩罚自己的一幕时,内心却充满感动。教育是慢的艺术,是静待花开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严,一定要把握分寸和尺度,切勿让恨铁不成钢的急切之心演变成纯粹的、粗暴的体罚。即使戒尺高高举起,也要轻轻地落下。依法说教,以理服人。按制度,摆问题,讲处置,谈后果。再道情感,伸援手,帮助其改恶习。

严慈相济还要爱在细微中。有一则关于“铁棒与钥匙”的寓言或许能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了解它的心。如果把学生比作“坚实的大锁”,那么开启学生这把“大锁”的钥匙只能是我们老师。

在生活与学习中注重尊重、理解、宽容,不通晓激励、鼓舞、唤醒,那就很难体现爱的作用。课堂上,我特别关注学生听讲、笔记、作业,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运动会上,我为他们加油、拍照、分析成败,和他们共享比赛的快乐……如上次学校的运动会,长跑比赛有10个孩子报名参加,我对取得名次的孩子大加赞扬,而对其他孩子却忽视了,对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过程没有给予肯定,所以很长时间,这些孩子的状态不是很好。而受表扬的孩子觉得是理所应当的,因此常带一点骄色,让其他孩子更不舒服。其实想想,大家都尽力了,而且有些孩子平时体能并不是太好,可是为了班级的荣誉,还是报名参加了,这种精神不是很值得赞扬吗?这样的教育细节怎能忽视呢?这样的教训怎能不反思呢?

一味慈,则使学生放纵;一味严,则常令学生胆怯而信心不足。严慈相济,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严慈相济,才是真爱真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山东教育》2019年6月第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