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坛论丛 > 正文

老师,请给学生多一些等待

发布日期 : 2019-07-14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实验中学工会主席   李新华

《论语》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深入地思考教材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这几句话里都隐含着这样的信息:老师,请给学生多一些等待。

课堂教学上多一些等待,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才不会“溺水”或“折返”,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理解或创新的火花;处理学生问题上多一些等待,才能有时间让“冲动的魔鬼”远离幼小的心灵,静静反思自己行为的对与错。诚如是,则课堂就会更加高效,校园就会更加和谐。

先说课堂教学吧。

曾听过一节《守候一株水仙》的公开课。老师布置了三个题目,让学生五分钟读完课文并思考:1.结合标题和文章内容找出谁在守候水仙?一棵怎样的水仙?结局如何?2.结合文章内容和标题思考主人公是如何守候水仙的?3.文中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能揭示怎样的主题?时间到了老师就开始提问。五分钟真的能完成吗?这种“集束炸弹”式的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一直处于紧追慢赶、疲于应付的状态。

语文课是这样,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也多有类似现象。仔细分析,这样的课堂成了少数“尖子生”的“独舞”,多数学生还在思考的时候,问题就已经被解决掉了,不得不乘着“奔马”追赶教师的步伐。课堂提问是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一个班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反应的速度也不一样。只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大部分学生未参与其中,久了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就会精力不集中,不动脑,怕提问。所以,要提高课堂的效率,不要一味追求热闹的气氛,应该让课堂踏实下来、静下来。多一些等待,就多了深思熟虑,就多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就多了很多“走出泥沼”的学生,有利于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再说说如何对待问题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作为教师,解决学生问题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简单机械,甚至粗暴。要给学生解释的机会,不能堵住学生的嘴。师生年龄不同,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不一样。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教师可以洞若观火给予判断,而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还处在一个感性强于理性的阶段。如果此时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只顾大声地呵斥,必然是犹如火上浇油,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走向教师的对立面,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大问题。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2008年下半年,我所带的班里有两个学生因为一件小事大打出手。有一个学生腿快,见势不妙就跑到办公室去找我。我一看学生惊慌的脸就知道出事了,赶紧向班里跑去。教室门前挤满了学生,都在伸着脖子往里看。我让学生们都散了,走进教室一看,其中一个正抡起凳子,我大喊一声“住手”制止了打斗。打斗是停下了,但两个人都是气鼓鼓的,互相瞪视着对方。我把他们带到了办公室,一看两个人还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样子。怎么办?都气势汹汹的肯定谈不拢。于是我让他们两个先在办公室好好想一想:到底为什么打架?能不能不打架解决问题?两个人打架肯定不能怪一个人,自己有什么责任?打架容易造成什么结果?值得吗?我把他们安排在两个办公室各自去想,让他们谁想好了就跟我说。不到一个小时,两个人就先后找我了。这时候再看两个人都消气了,各自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表示愿意和好等等。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并且一劳永逸,这两个学生一直到毕业都再没发生口角。

我把这个方法叫“冷处理”,多年来屡试不爽。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申辩自己的理由。学生为自己申辩的过程就是一个静下来拷问心灵的过程,是恢复理智辨别是非的过程。给学生一些等待,让他们自己认识到是非对错。

给学生一些等待,其实也是老师给自己一些等待。凡事采取高压政策是不可取的,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自己的良苦用心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等待学生的同时自己也静下心来,谋定而后动,也许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山东教育》2019年6月第24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