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有质量的“玩耍”
发布日期 : 2019-07-14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潍坊广文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王建新
最近,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培训中,有一个拓展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支队伍的团长在操作区统计指挥,团队成员依次前往对面的区域,将扑克牌从1至13按顺序翻出,用时最短的团队胜出。紧张忙碌的翻牌过程,如果指挥不力,或执行有误、操作不当,就难以胜出。一轮比赛过后,教练让各支队伍反思过程,分享体会,总结经验。他们迅速集合队伍,寻找破解密码,队员们各抒己见,积极献计献策,团长善纳群言,指挥若定。第二轮的角逐中,每支队伍都有了很好的改观,极大地缩短了时间。
整个比赛过程,每支队伍和谐有序、奋勇争先,每个人都精力集中、精神饱满。没有人叫苦连天,反而都“玩”得兴致极高,“耍”得兴高采烈,并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目标,大家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实践能力都得了增强和提高。
这样的拓展玩耍形式,如果移植在课堂上,也定会精彩无限。它俨然是“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教学范式: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活动情景—小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碰撞—实践练习反馈—点拨评价提升。如果课堂上教师也能匠心独运设计类似的活动,课堂定会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教和学就会成为一种享受,而不再是一种负担。我们很多时候,都把应做的、该做的当成了一种负担,所以就没有了兴致,更没了幸福可言。
教育和学习,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教育不是简单事,学习不是容易事,要想做好,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但我们所向往的,是乐在其中的工作和学习过程。教育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的不是纯粹的玩乐,而是有质量的“玩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适时设计有质量的“玩耍”活动,就会让我们的教育场面生动活泼,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让教育像玩耍一样充满诱人的魅力,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理应成为我们的一种追求。当教师感觉到教育好玩的时候,就会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并能用行动诠释教育的真谛;当学生感觉学习好玩的时候,就会孜孜不倦、寤寐求之,并能用行动演绎学习的意义。当教育可以“玩”得这样嗨,可以“耍”得这样恣儿,可以“聊”得这样爽的时候,我们自然就成了教育的成功者。
一次午饭后,学校操场上,一些学生在积极准备参赛项目,也有体育老师和班主任进行指导训练。因为我们给师生提供了“玩耍”的场地,他们才全然不顾疲惫和劳累,全身心投入到了“玩耍”之中,发挥了育人的功效,描绘出了美丽的教育画面。
走到教学楼前时,一位教师的背影映入眼帘,当我走近时,发现那是初一年级的孙海燕老师。我非常敬佩地跟她说:“孙老师,中午要休息一会啊!”她没有任何思索,没有一点修饰,灿烂地回了我一句:“这就是休息啊!”然后又投入到对学生的训练中去了。
牺牲午休时间和学生们训练,在别人看来是件苦差事,可孙老师却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实际上,这就是把教育当“玩耍”的老师,她不会为完成任务而做事,她不会为得到回报而工作,她把学生当作了成长伙伴,她把用心当作了自然习惯,她把教育当作了休息玩耍。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们应该通过育人工作的创新让学生们享受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与孩子一起,在有质量的“玩耍”中度过充实而富有意义的教育生涯。
首先,教育需要有质量的“玩耍”,我们就要把自己定义成学生成长的“玩伴”。
大思想家王阳明认为,教育学生“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所以,我们要成为学生的玩伴,和学生一起投入到高质量的“玩耍”之中,一起欢笑,一起奔跑,一起直面挫折,一起应对挑战。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体验,受到鼓励,提高兴趣,增长识见。
作为“玩伴”,师生真诚平等相待,互相心存感激、感恩陪伴,彼此都远离孤独寂寞,得到充实、快乐和幸福。对学生施教时,注意语调语气,选择最好的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喜怒哀乐密切关注、感同身受。师生成为最好的玩伴,彼此喜欢、尊重,才能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心旷神怡地引领与被引领,教诲与被教诲。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充当的玩伴角色,在整个玩耍过程中要努力发挥高位引领的作用和价值,努力“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其次,教育需要有质量的“玩耍”,我们就要在校园里设计花样繁多的“玩法”。
花样繁多的玩法就是学校丰富多彩的课程。新的学年,我们对“新四维”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完善,将“乐道课程”“培真课程”“广文课程”“美华课程”分成三大类,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基础类课程建设重点是国家课程校本化,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改“削足适履”为“量体裁衣”,改“批量生产”为“私人定制”,尽最大可能实现个别化教育;拓展类课程建设重点是实现系列化,包括基础课程相关的拓展、时代发展相关的拓展、特长兴趣相关的拓展,着力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广文师生自主成长”系列课程、党团系列课程等,努力创造可供每个学生选择的自主教育;活动课程建设重点是主题化,包括经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着力做好节日课程、研学课程、离校入校课程等的研发。
只要是学生饶有兴致、乐在其中的,我们都要创造条件把它们开发建设成为课程,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有质量的玩耍中获得幸福,让我们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变成一粒粒闪光的珍珠,串成一串串岁月的项链,收藏进每个孩子的青春纪念册,成为我们共同的教育记忆。
再次,教育需要有质量的“玩耍”,我们就要把课堂打造成生长精神、收获新知的“游乐场”。
老师之教,学生之学,本应当如孔子、苏格拉底一样,相互间一起快乐地探索求知。既然如此,就要给老师和学生以一定的自由,让他们享受教育之美、求知之乐。在课堂中,老师是引导者,是学生们攀登书山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们畅游知识海洋的摆渡者。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创设饶有趣味的教学情境,组织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以激情点燃激情,以智慧启迪智慧,给学生以更多的惊喜、更多的欢乐、更多的收获。
要把每一堂课上成师生真情投入、全情参与的“游乐场”,要有真情实感的流露,要有真知灼见的表达,要有真学实练的状态,要有真切扎实的成效。要和学生一起领略课堂教学“荡胸生层云”的境界之美、“曲径通幽处”的层次之美、“别有深情一万重”的情感之美、“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细节之美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语言之美,真正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快乐大本营”。
最后,教育需要有质量的“玩耍”,我们就要把课外开发成自主生长的“自留地”。
好学生是“玩”出来的,但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有意义地玩,有价值地玩。我们要树立“玩耍不是为了学习,但玩耍可以实现学习”的理念。现在,大部分学生的课外生活都被机械式、重复性的作业占据了,单调苦涩无味,几乎失去了自主选择、自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影响了很多学生个性化的拔节生长。长此以往,学生就很不愿意和我们“玩”了,我们也就要失去亲密的“玩伴”。
给学生自主生长的自留地,就是让学生喜欢什么种什么,感觉缺少什么就补什么,什么季节做什么,什么事情怎么做,引导学生自己规划,自己耕耘,自己播种,自己施肥,自己收获。课外大一统的作业,会丧失很多学生成就精彩的机会。在学生的自留地上,需要我们做的是让学生懂得“勤劳致富”的道理,教会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语破的的事情,需要我们科学地发现,需要我们艺术地指导,需要我们用心地坚持。试想,我们能不能办一所没有作业的学校?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制订计划,自主选择内容,自主查漏补缺,让学生自由地生长,真正把我们的学风“学习是我自己的事”落到实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职责定位为:引导学生有目标地追求、有意义地生活、有计划地实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改正自己;尊重差异性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醒学生、督促学生;给学生的成长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受到鼓励,不断唤醒和点燃持续学习的欲望,你不让他学,他都会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所谓伟人,其实只是在“游戏场”中忽有所悟的那个孩子。牛顿说:“我好像是在海滨上玩耍的孩子,时而拾到几块莹洁的石子,时而拾到几片美丽的贝壳并为之欢欣。那浩瀚的真理的海洋仍展现在面前。”让我们和学生在知识的海滨一起有质量地“玩耍”,一起探求新知,一起体验成长,一起分享感动,共历一段美好的生命进程。
(《山东教育》2019年6月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