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杏坛论丛 > 正文

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学生道德品质

发布日期 : 2019-05-12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德州市实验中学   张维佳  牛志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所倡导的个人行为方式,是基础教育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民族精神,从而规范道德行为,提高道德品质,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当代中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一、学校

(一)教材

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还不够强,经常以兴趣为主导。对一些直观的、具体的、有趣的材料他们比较容易记住,而对抽象事物则较难记住。因此,在选择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趣味性、形象性,让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听着有兴趣,学着感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此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并非仅局限于古典诗词文,而应把它拓宽到更广泛的层面。例如,在中学课堂引入京剧、国画、书法、围棋等富有中国优秀传统精神的文化作为中学生德育的内容;收集、传播神话故事、民间传奇,内容越充实越好,让中学生有可仿效的道德榜样,有耳熟能详的道德故事;将传统节日引进课堂,中学生通过传统节日了解传统风俗、习惯,学习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这些富有内涵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内容来不断滋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师

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工作作风,就是一种宝贵的德育资源,对学生的德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是中学生进行批评和自我教育、评价的标尺。因此,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坚持身体力行的原则,用自身行动告诉中学生是非对错;同时,也要将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以个性的方式体现在课堂上。与其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爱护班级卫生,不如教师在看到教室、楼道里的垃圾时立马捡起的一个随意动作。

(三)学校环境

校园作为中学生成长、学习、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文化环境建设十分重要。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兴趣有机的融合。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举办民族舞蹈大赛或者其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使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民族舞蹈或其他传统民族活动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感情及道德思想。

2.在日常校园生活中以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为媒介,进一步加强道德文化的宣传。扫除腐朽思想倾向的负面影响,巩固道德文化的深入性与持久性。

3.校园里的壁报要以传统文化为主。在楼道、走廊里悬挂伟人贤者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学生,坚持道德准则;鼓励学生为自己写一条座右铭,从而激励、鞭策、制约自己。使德育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全方位营造校园德育氛围,从而“润物细无声”。

二、家庭

家长的言行往往会被孩子看在眼里,然后孩子模仿大人的做法,甚至以此作为自己待人接物的准则。因此,家长尽量不要在学生面前观看某些具有负面思想倾向的影视作品,或者是玩一些倡导错误价值观的游戏。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以身作则,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中随时可以学习传统文化,随时可以感受到积极健康的道德影响,随处可以看到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书画,而这需要孩子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首先,家长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那些生动形象、简单明了、直观大方的传统文化作为德育内容,使孩子可以直观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德理念。

其次,家长要具有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在生活中多阅读一些传统文化书籍,观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电视、电影作品,郑重对待传统节日,了解传统民俗民风,营造热爱学习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

三、社会

当下社会中存有不良现象,“娱乐思想”以及西方“消费至上文化”等,使得部分中学生不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并认为这些东西在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过时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的热情剧减。为了能鼓舞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传统文化,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

(一)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我们应该多举办一些适合中学生参加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如“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活动。这些活动以耳目一新的形式出现在中学生面前,通过各种新奇、有趣的方式向中学生展示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

多层次、多角度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无论是影视作品如《孔子》《三国演义》《花木兰》等,还是综艺节目《百家讲坛》,或者是《国宝档案》,让更多中学生能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领悟传统文化的真谛、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国家有关部门要严格审核外国的影视作品,预防那些腐蚀中学生思想道德、冲击传统文化的作品流入。

(三)改革传统节日

我们应该通过改革传统节日来提高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重阳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精神,然而,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传统节日气息日益淡薄。我们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将现实生活中一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融入传统节日中,使传统节日融入现代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平民化、现代化,更接近现实生活。

(四)拓宽传统文化传播途径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针对中学生现阶段的性格特点,我们应该运用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吸引中学生的兴趣,不能只是单纯地依靠教科书在课堂上传播传统文化。社会应该倡导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来向中学生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向中学生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接受、运用传统文化。从而使传统文化逐渐融入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将一些现代文明融入传统文化中去,汲取东西方先进文明,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传统文化始终与世界同轨。这样才有益于中学生将传统文化纳为己用,并在学习、领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提高自己的道德观念。

中学阶段是德育的重要时期。促进中学生品德发展与提高,不仅关系到中学生个体人生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然而中学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与学校、家庭、社会等密切相关。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努力协调家庭与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中学生的德育品质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改进陈旧呆板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丰富和加深中学生德育的内容与内涵,使中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原理,品味其中的伦理道德,敬畏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为基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山东教育》2019年4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