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父,吾师
发布日期 : 2019-04-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莒县第六中学 徐纪香
我的小学是在我们村的不完全小学度过的。那时我们村也就是几十户人家,每一个年级的孩子最多也就是十来个,四个年级的几十个孩子分成两个教室,一年级和三年级一个教室,二年级和四年级一个教室,我们在复式班里学习。一个教室一位老师,教授所有的学科。学校里共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外村的女教师,另一位是我的父亲,也是我们班的老师。
父亲是本村的,除了教我们学习之外,还担负着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务,既是老师,也是勤杂工。那时父亲是一位民办教师,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跟数不清的民办教师一起,在极低的工资待遇之下,撑起了中国乡村教育的半壁江山。现在回想起我们的复式班学习,两个不同的年级在一个教室里读书,父亲教完一个年级的知识点,安排练习之后,再教另一个年级的知识点,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我们两个班的孩子一起学语文、数学,一起唱歌、做游戏,一起在父亲的哨声里跑步、做操、上体育课,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互相干扰,而且每次考试都能在乡里相同年级中名列前茅。在那几间简陋的校舍里,走出了二十多位中专生和大学生。
父亲是一位严谨又不失幽默的人,因此我们既喜欢听他讲课,又都有点怕他。今天的我做起事来近乎刻板,跟父亲从小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作为父亲的宝贝女儿,我在班级没有丝毫的特殊待遇,反而要求更加严格。我每天第一个到教室开门,放学后检查完所有的门窗桌凳物品后再锁门。值日的事我干得最多,跑腿的事我总是第一个干。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数学测试,我得了班级里的最高分98分,本以为父亲会表扬我一番,没想到却被他当众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因为失掉的二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很明显是我不用心造成的。从那以后我明白了,每件事都要认认真真地去做,不该出现的错误就一定要避免,永远不要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错了就是错了,找到错误的原因才能避免下次的失误。在父亲的教导下,从那几间简陋的校舍走出来的孩子,做事情都很认真。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是父亲在我们稚嫩的心灵里播撒下的一粒美好的种子。
父亲爱好广泛,手极巧。小的时候我家墙上的画是父亲画的,我和弟弟的玩具是父亲做的,家里和邻居用的篮子、藤筐是父亲编的。过春节时村里一多半人家的春联是父亲写的,亲戚邻居娶新娘的婚房里的剪纸是父亲剪的。那时家里种着七八亩地,养着三头猪和数不清的兔子、鸡。而这一些,都是父亲在工作之余的空闲里和母亲一起做的,都是起早贪黑劳动的成果。父亲二十多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最小的姑姑才八岁。父亲和奶奶撑起了这个家,供叔叔和姑姑们上学,帮助他们成家。在这个大家庭里,父亲担任了兄长和父亲的双重角色。但在我的印象里,不管多少事,父亲都做得有条不紊、淡定从容,从没给我们留下慌慌张张的感觉。
退休之后的父亲轻松了很多,除了跟母亲种好家里的那一点地之外,邀几个老友下象棋,到小河边网鱼,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现在人们过春节的对联都到集市上买了,但村里不管谁家娶媳妇、盖房子时贴的对联都是父亲写的。每当有人找他帮忙,不管手里正在忙什么,父亲总是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提着我专门为他买的“一得阁”墨汁,拿上各种型号的毛笔,上门服务。那开心的样子,用母亲的话来说,就是仿佛去干什么大事。村里的每户人家都得到过父亲这样那样的帮助。父亲经常对我和弟弟说,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帮助别人,说明我们还有用。我家房子前面有一块很小的空地,父亲开辟出来做了菜园。于是每个季节,都有新鲜的蔬菜可采摘,就是寒冷的冬天,父亲小棚里的菠菜、油菜、蒜苗,依然是水灵灵的。父亲在菜地的周围,圈上好看的篱笆,栽上天天开、马齿苋、牵牛花等花儿,让人感觉这不是菜园,分明就是花园。父亲种菜,不仅自家吃,还经常把收获的菜分给邻居们。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尽力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是父亲最朴素的人生观。
父亲的教学思想对我的教学影响很大。每次回家,我都会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讲给父亲,听一听他的意见和建议。父亲经常对我说:“一定要对人家的孩子好一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要把人家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站一天讲台,就要对老师这个职业负责一天。”两年前,由于工作调动,我离开了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来到中学教历史。由于只有三十年前上初中的时候学过历史,所以让从教二十多年的我,第一次对课堂有点打怵,也没有信心。跟父亲说了自己的担忧,父亲对我说:“虽然你没有教过中学,但你有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而且小学你已经教了好几个轮回了,初一学生的知识层面你最清楚,应该知道怎么教起来学生最容易接受。你虽然没有学过历史,但只要钻研吃透教材和课标,再找些相应的书来读,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听了父亲的话,我从明朝的历史开始研究,学一课教一课。为了避免站在讲台上尴尬,每一节课,我都把相关的资料找出来仔细研究,努力把每堂课的知识点都连成一条线,争取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出来。就这样,学生爱上了历史课,我喜欢上了教历史。把每一个学生装在心里,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是父亲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最深刻的诠释。
父亲的一言一行,不仅影响着我们,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在女儿的身上,经常看到父亲对事对物的影子。暑假里,女儿得知我开学后要教毕业班,而我对世界历史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理解时,连续一周每天晚上给我讲授一个单元的内容,结合初中高中历史的学习,告诉我每节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知识点怎样讲出来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接着布置我第二天早起来复习巩固的题目,边吃早饭边检查。还从图书馆给我借来了《二战回忆录》《世界上下五千年》等书籍,嘱咐我开学前一定读完。做这一些的时候,她没有一丝嘻嘻哈哈,让人完全感觉她是家长,我是孩子,必须听她的。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听到女儿跟父亲的对话。女儿对父亲说:“姥爷,你说我妈妈开学后要教毕业班,世界历史她还一点不会,不会误人子弟吧?”父亲接着回答:“应该不会吧,你妈虽然历史知识学得不多,但她做事很认真,还当过这么多年的老师,学生们都喜欢听她讲课,估计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听着一老一少严肃的话语,我不禁潸然泪下。我没有推开门打断他们的话,而是转身走开了,心里默默地说:放心吧,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是呀,我和我父亲的教龄加起来都快七十年了,有了这近七十年的积淀,怎么会误人子弟呢?
吾父,亦吾师。
(《山东教育》2019年3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