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赤子情怀,谛听生命乐章

发布日期 : 2019-04-08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抒写赤子情怀,谛听生命乐章

    ———厉彦林散文育人价值透析

崔广胜

厉彦林的散文以其切合时代主旋律的鲜明特色,受到了广大读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他没有刻意为文,而是率真而作,于朴实中传递着感人肺腑的力量,唤起广大读者刻骨铭心的记忆。

厉彦林秉承“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等优秀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十字路》《乡情如酒》《布鞋》《煤油灯》《享受春雨》等几十篇散文入选全国各地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作为命题素材,得到了广大命题者的青睐,不得不说这是对厉彦林散文育人价值的高度认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体会到厉彦林散文蕴含的育人价值,把他的散文作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

厉彦林的散文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把道德教育元素和育人情怀融合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现和守护,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成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的载体。具体来说,体现在厉彦林散文作品的每一个主题之中。

首先,至亲至爱,感恩情怀,是厉彦林散文的鲜明主题。

他把自己对父母、妻儿和家庭的感恩置于自己精神境界建构的重要位置,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种感恩情怀,正和我们当下进行的感恩教育不谋而合。

厉彦林写母亲,用的称呼是最质朴的“娘”字。厉彦林写娘的艰辛与操劳:“一天天,一年年”弯着腰“择菜、炒菜、做饭、洗衣服、烙煎饼,扫地、剁猪食,喂猪、喂鸡、喂狗,翻地、锄草、挑水、担粮、割庄稼……”(《仰望弯腰驼背的娘》),这一系列看似平凡的语言的背后让我们感受到了娘的伟大和辛劳;“岁月无情,不知不觉娘老了”,娘的“满头的黑发悄悄变白”“像一团白云盘上头顶”“娘的缕缕白发是不尽的操劳染白的”(《娘的白发》),最质朴的语言就是最真挚的表达。即使如此的艰辛,但是“娘性格坚强,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从不落泪”(《娘的白发》),“脸上绽放着自信的笑容和真实的满足”(《仰望弯腰驼背的娘》),一位伟大的朴实的母亲展现在我们眼前。

描写父亲,厉彦林也是用极简极质朴的语言,“父亲是个老实巴交、憨厚地道的农民”,“沉言寡语”却“对我很疼爱,也很严厉”(《父爱》);写父爱,作者重点描述“那不言不语的父爱”“是如此的温暖、如此的真挚、如此的炽热”“如沂蒙山的清茶一般,不很清澈却也透明,虽含苦涩却清香,虽淡然却深刻”(《父爱》)。

写和妻子之间的感情表达,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山盟,一枚狗尾巴草做成的草戒指传递的是真诚永远的表达。“狗尾巴草,没有玫瑰的华丽,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桂花的扑鼻飘香”“狗尾巴草戒指经过岁月的打磨,越来越珍贵。我时常被那份平凡的记忆而感动,被那份青春的约定所激励。”“一直珍藏在心中的,却还是那枚无比珍贵的草戒指”(《草戒指》),作者和妻子之间的感情朴实而善良、真实而幸福。他们相敬如宾,恬静安然。

写家庭之间的和谐幸福,作者坦率地表达“亲情无价,真爱不朽”“子女的关爱、体贴和孝顺,甚至还保留几份娇气,是献给老人们的礼物”《爱的礼物》。在叙家常一般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那颗浓浓的赤子之心。

正是作者对生活的率真追求,用真情来抒发自己的心理内涵,才使得厉彦林的散文有一种生命的张力。这种生命的张力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内化,这与我们教育倡导的“尊父母、守孝道”高度一致。

其次,家国情怀,对党忠诚,是厉彦林散文的突出主题。

这一主题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确体现。作者出生于沂蒙山,对沂蒙山有着特殊的情感。“千百年来,蒙山沂水养育了一代代淳朴坚韧、憨厚实诚、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沂蒙山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这片贫困闭塞的山地上,善良质朴的沂蒙百姓爱党、爱军队”“在抗战最困苦、最艰难的危急时刻,沂蒙人民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跟着共产党走》这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伴奏曲”(《沂蒙山》)。这种大仁、大义、大爱的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源泉。每一种表达都饱含着作者的一片赤胆忠心和家国情怀。

乡土情结,乡愁撩人,赤子情深,无论身居何处,思乡念家,叶落归根永远储存在人生记忆的最深处。在厉彦林的文学系统中,故乡的土地显然已经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大情怀。“捏一点故乡的泥土,泡一杯开水”“脚下的土地渗透着我们祖先的遗灰,因为溶入了亲人的生命才更动人、更柔软、更丰饶”(《扫墓》);“作为地道的农家子弟,也许是受父母的长期影响,也许是受陶渊明的文化熏陶,在我心目中即使生活在大都市,房前或屋后有个小菜园,那才算是真正的家”(《家有半分菜园》);“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须臾离不开土地,不知已经和还要演绎多少土地悲喜剧”“每当土地被犁铧翻卷过来,泥土那种沁人心脾的气息使人倍感舒畅”“故乡的土地是我生命的摇篮,这片土地给了我清苦却幸福美好的童年”(《虔诚跪拜》)。

亲情感恩,爱国爱家,文明和谐,是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涵。厉彦林的散文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时代素养和时代诉求,才使得他的散文散发着持久的魅力,才使得他的散文极具教育的普世价值,深得读者的青睐。

第三,体悟生活,思考人生,是厉彦林散文的又一主题。

厉彦林散文融情趣和理趣于一体,于委婉含蓄的表达中包含着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这种对生活的体悟和对生命的思考,恰恰就是语文人文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厉彦林写家乡的槐花,感情细腻真挚,“你看,房舍旁、道路边、山岗上、水沟边、荒地里……高低粗细的刺槐树,绿叶间挂满白色花冠,晶莹、粉嘟嘟的槐花一穗穗地垂在枝头。房舍、田地、道路,全都沉浸在槐花的清香里,一丝丝、甜甜的、淡淡的”,这些槐花“曾给乡下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和感激,让疲惫的身心沉浸在洁白无瑕、无处不在的淡淡清香里”,抚慰人的心灵,荡涤人的灵魂。

作者回忆农村家乡“我的眼前仿佛长出了一片青枝绿叶、潇洒自在的萝卜,耳边好似响起收获萝卜时的笑声”,从种萝卜的行动中“城市安逸的生活,已经让我淡忘了过去最基本、最熟悉的劳动技巧,丢失了许多故乡古朴、真实的东西”,我们应该珍藏这份永久的回忆。

写故乡的炊烟“是清纯的、散淡的,经常像柔曼的轻纱一样飘在小村庄的上空”,心若清静,哪里都是故乡。而又说故乡的炊烟“似一幅轻淡而雅致、价值连城的水墨画”,“任凭风吹雨打,炊烟不会被风雨折断”(《炊烟袅袅》)。

写对乡土的感觉“回忆与怀旧的界限有时很难分清”。“那每一次回故乡的探望,每一次在村头的驻足回望,那乡村情结就更牢固地盘扎在我的心坎上,是那么刻骨铭心”(《乡情如酒》。

“种菜园,其实在种自己,种一种心情,种自己与土地亲近的缘由。顿觉累积的疲惫和些许不顺心甚至挫折荡然无存,享受惬意自在的生活和空灵豁达的境界”(《家有半分菜园》);写春节,在固守春节传统文化的同时,作者又和现实的因素成功地进行对接,“这些年,生活越来越富足,日子越过越舒心,年味却越来越淡。住在城里的人,过年不用忙活,吃的穿的用的与平时没啥两样。乡下人也开始忙着挣钱,经济富裕的也学着外出旅游,把过年看得也不如往日重了。许多好的传统习俗被淡忘和丢弃,这也是一种缺憾”(《回家过年》)。

作者写童年的记忆,实际上已经超越童年的范畴而升华为一种感情的符号;写亲情,看似简单的叙述中融入的是人类共性的存在;写乡愁,作者已经把具象的乡村风景、乡村生活、思乡情愫铺染成人生的幅幅画卷。

写季节转换,“季节正在翻页,新的生命与梦想又在深厚新鲜的土壤里孕育着嫩芽苞”(《地气重凝》)。

作者在这些升华中探寻着人生的价值,固守传统又对接现代文化,用散文的形式承担着作者自我的心理修正。这种修正实际上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培育自己优秀的思想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综观厉彦林的散文,每篇都是精致的散文小品,既注重情趣又不乏理趣的语言表达艺术使得他的文章耐人寻味,处处洋溢着对生命丰富意蕴的探讨和对民族传统道德意识的发掘,可谓文质兼美,富含深厚的育人价值。深得读者特别是学生读者的钟爱,亦是情理之中。

(《山东教育》2019年3月第1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