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智慧谈智慧
发布日期 : 2011-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陈为友
能谈出智慧,且能启迪读者智慧的人,首先自己应该是一个智者。台湾星云大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唐代江州刺史李渤年少得志,未免轻狂。一次,他对归宗智常禅师说,佛法里常讲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不仅玄奇,而且不合逻辑:小小芥子怎么能容纳一座须弥山呢?
归宗禅师闻言失笑,反问李渤:“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可有这事?”“当然,岂止‘万卷’,还在万卷之上呢!”李渤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
归宗禅师又问:“那么请问,你从前读的万卷书如今何在?”“都到头脑里了。”李渤指指自己的脑袋。归宗禅师就说:“奇怪,我看你脑袋不过一个菠萝那么大,怎么可以装得下万卷书呢?”
李渤听了,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深有省悟。
这段禅话让我们了悟,智者以及智慧,并非我们所说的聪明,而是彻悟、通达、超越、变通。以此观照刘吉林先生的这本23.5万字的《教育智慧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引论》),或可读有所悟。
本书谈教育智慧,首先是建立在对智慧与教育,及其二者关系的透彻理解之上的。何为智慧?本书开宗明义,将现代汉语、古汉语、佛学乃至英语中的“智慧”所指撮要列举,且于比较中明确概念。而后以一章的篇幅谈论“不同语境中的智慧”———人生的、哲学的、教育的,剥茧抽丝,达于真谛。比如人生,“敏锐的观察力,惊人的模仿力,深邃严密的思考,神妙高超的悟性,卓越独到的见识,宽广博大的胸怀,明察秋毫的判断……都是人生智慧的体现。”刘吉林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而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品质、状态和境界。”而达于智慧的途径,则莫过于反思。“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通过生活实践的反思努力去寻找某些在概率上比较具有确定性的事物,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类大智慧的表现。”简言之,在反思中把握规律,且能举一反三,即为智慧。曾子曰:“吾一日三省吾身。”唯其如此,才能获得智慧之源。纵观《引论》全书,其实就是作者对教育本质及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
《引论》意在谈教育,却从生活与哲学说起,在阐述了生活智慧之后,又揭示了哲学的智慧之本:“最初的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是运用智慧,追求智慧,启迪人类智慧的学问。”而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的崇高目的在于促成人性的觉醒,使人彻悟人生,使混沌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智慧得到觉醒。”“教育对智慧品质的追求,是教育之根本使命的要求。”正是这一对教育的超越,使本书对教育的理解有了更高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从而也为论述教育智慧的意义、价值与实现方法,找到了更为有力的支撑。
《引论》全书共分六章,首章解析概念,由智慧而及教育智慧;之后谈及教育智慧的内涵及其生成;而后分别谈日常教学中的教育智慧、教育机智和智慧型教师的炼成;最后,落脚于对教育现实的评判和导引———“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境”。在全书的末尾还附有“中外教育智慧经典案例及评析”和“参考文献”。如此缜密、实诚的布局谋篇,看似拘于程式,实则明朗通达,读来不滞不涩,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彰显了作者的诚实与明智———书是给读者看的,不是用来炫耀的,怎么读着明白就应该怎么写。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苏东坡《贺欧阳少帅致仕启》亦有“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之谓,《引论》朴拙于外而绵秀于内,可谓得之矣。
读罢全书,可明显见出本书既力求构建宏大的理论构架,将教育教学实践建立在坚实的理论之上,又注重对实际教育教学的思考与指导。因此,对于广大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一本启迪思想、提供方法、指导实践的书,兼具了理论性与实用性。特别是书末的“经典案例评析”,让读者在享用了一顿思想与方法的智慧大餐之后,能够按照经典菜谱学做几款菜式,以亲历躬行,精进厨艺,这也是作者构思本书的智慧所在。
与吉林相识多年,交往并不频繁但情谊深厚。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像他晋升为研究员、荣升为省教科所副所长、考上博士继而博士毕业等等“大事”“幸事”,我都是从其他人那里得知的。所以当他拿着这本《引论》来到我的办公室并仔细地写上“为友兄指教”时,我颇为感慨:这本书在吉林心中的分量是很重的。
详细阅读完此书,我理解了吉林的心情,这本书一定耗费了他不少心血,他是用心在写的。用心的人一定是一个勤奋的人。智慧就源自勤奋,源自孜孜不倦的追求、创造。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教师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努力创造,用我们的智慧去引领智慧,播洒智慧;用教育的智慧去实践智慧的教育。
最后想就书名谈谈我的看法。取名《教育智慧引论》,一定与吉林专业的教育研究者身份有关,这样,更像一本学术专著的标题。但在我看来,“引论”一词过于严肃,与一线教师隔得有点远,不亲切,可能会影响老师们的阅读兴致。当然,这是我的担心,真的希望老师们不要被“引论”吓着,因为这本书的确是很亲切、很通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