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读《帕夫雷什中学》

发布日期 : 2013-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高密市教研室   邱昭山

 

教育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这是我不待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便产生的感觉。

苏霍姆林斯基是不朽的。他的名字和影响早已越出了国界。苏霍姆林斯基的不朽来自于他的伟大。他的伟大来自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和以创造者的姿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凝聚着集体智慧,又分明带有主持者个性特点的系统的教育理论。时至今日,翻读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仍然可以触摸到真理的闪光,人性的真谛,智慧的芬芳,诗韵的神奇。

帕夫雷什中学是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一所偏僻的十年制普通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从事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尽管在苏霍姆林斯基之前,德国的第斯多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英国的斯宾塞说过“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马卡连柯、克鲁普斯卡娅也论述过尊重学生的重要性,但似乎谁也没有他那么重视并身体力行地将学生当作一个有尊严感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激发学生的良知、同情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他指出,一个校长“最主要、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刻的人道精神,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了解和觉察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

现在,几乎没有一个教师不承认“爱是教育的真谛”。但实际上,譬如谁上课不认真听讲,谁没有完成作业,可能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本人教不得法,或者与学生把关系弄僵了,没有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可教师不反思自己的做法,片面地以自己如何辛苦,如何爱学生为题絮叨不止;还有个别教师以“爱学生”的名义,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做的吧。他在家乡从德国法西斯铁蹄下解放后来到了帕夫雷什中学。当时,实验室、图书馆等都被毁坏殆尽,孤儿众多,冷漠无情的气氛在蔓延。他竭力使全体教师相信:只有靠真正的人道精神才能克服我们面临的许多困难。有一个叫沃洛佳的精神上遭受了摧残的孩子转到帕夫雷什中学上五年级。沃洛佳事事跟老师作对。苏霍姆林斯基建议老师们找到跟孩子共同的兴趣。当时,学校有一个科技小组,尝试把南方珍贵的桃树幼芽嫁接到本地耐寒性强的杏树上。春天来了,芽苞怎么还不发芽?每天,性急的孩子都要跑到果园里看。一天清早,苏霍姆林斯基到果园里去,发现一个孩子蹲在杏树旁。呀!芽苞刚刚发出闪闪发亮的嫩绿叶芽,孩子和他都为这第一枚叶芽而激动,想让对方分享喜悦。举目相迎,那孩子原来是沃洛佳。他们互相拥抱起来,于是校长和沃洛佳成了好朋友。在帕夫雷什,苏霍姆林斯基把107个曾被认为“智力发展极端迟缓”的学生培养成了“完全合格的有教养的人”,其中13人还受到了高等教育。由于他和学生们的帮助,卧床两年不能上学的米沙,终于站了起来,上了学,毕业后当了钳工,还变成了一名运动员。类似这样感人的故事,书中不乏其例。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有着诗人气质的文学素养很高的教育家。他一生写了41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童话和故事。他视书如命,他和妻子的个人藏书达19000多册。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叠叠笔记本,笔记本里有成千上万条期刊的摘录和剪报。他既当校长又兼语文教师,既教书又当班主任,曾试办六岁儿童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带到十年级。他和教导主任坚持定期听所有教师的课,在听课量的安排上做到一年之内分析每个教师8节到12节课。他经常与学生同活动、同读书、同游戏、同旅行,坚持每天都记日记,坚持对学生做“跟踪观察”笔记。为了练笔,他写了上千篇短文,如《日出时的露珠》《林间簌簌声》《书——我的朋友》等等。他熟悉他的每一位教师,并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面镜子,也是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在他的感召下,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成了本学科的教学权威,又是多面手,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人人能写文章,作一定意义上的学术报告,人人热爱学生,注意发挥孩子身上最强的一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待它,“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以至于苏霍姆林斯基自豪地说:“我校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创造性友好集团,这个集团中每人都为集体的创造作出他的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同时他又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

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是否也应该以爱心、人道精神,勤奋、博学、严谨,创造性、横溢的才华去抒写一首诗,一首美丽动人的教育诗呢?

 

(《山东教育》2013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