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根植传统文化 思考现实生活

发布日期 : 2016-10-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李思飏

 

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传承千年,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作为当代文坛上著名的女作家,铁凝的文学创作一直备受关注。香雪、安然、白大省、司绮纹、大芝娘、尹小跳……铁凝在作品中塑造的这一个个扎根于民族沃土中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她对理想人格的追寻和思索,对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关注和继承。

世界观·仁爱

众所周知,“仁”是我国古代世界观的核心之一,从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到朱熹的“君子之心,豁然大公,其视天下无一物而非吾心之所当爱”再到程颢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这些观点无不体现出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把仁爱看作是一个人在思想道德追求上的最高原则、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具体到现实生活中,这种思想的集中展现就是对人性善的追求。

在铁凝的作品中,以仁爱为中心的世界观和因之衍生出来的对善的追求和颂扬,体现得很明显。比如在《共享好时光》《想象胡同》等作者回忆年少北京生活的散文中,就有很多关于胡同里人们所具有的仁义、厚道等传统美德的描述。对于此,铁凝说:“一个作家,如果在千变万化的生活当中能够葆有,或者说能够窥透一些属于人类永恒的、不变的东西的能力,知道永远有一些终生不能舍弃的东西,要是有这样的能力的人,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当然,除了散文,这一思想更多地体现在铁凝的那些与善良、仁义有关的小说中。比如小说《意外》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农村姑娘山杏有一个在海岛上当兵的哥哥。一天,哥哥寄信来说想要一张全家福。于是全家人决定去县城照一张给他寄过去。经过50里汽车、200里山路的跋涉,他们用了3天时间才来到县城照相。半个月后,全家人收到了照相馆寄来的照片,结果却发现照片上是一个他们谁也不认识的姑娘。这个错误并没有让全家人生气和懊丧。因为“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在简短的篇幅里,山杏善良、纯朴和乐观的性格跃然纸上。而且,这种通过对善良与仁义的倡扬,来宣扬爱的风格,一直延续到铁凝后来的作品如《寂寞嫦娥》《安德烈的晚上》中。

人生观·中庸

中庸是儒家所推崇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它的主要内容并非我们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它是一种修养和追求,其最高境界是至诚。因此,中庸之道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把个体从生命、物质欲望中超脱出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和至圣境界的理想人物。

所以,中庸就是要求人既要有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合一。小说《树下》讲述了一个艰难而执着地坚守中庸之道的故事。主人公老于在中学时成绩名列前茅,走向社会以后,他成为一所普通中学的语文老师。由于各种原因,老于家里的生活比较清苦,但他的一双儿女却很有出息。儿子在北京上大学,女儿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为了供养子女,老于省吃俭用,一家人租住在两间没有暖气的平房里。到了寒冬腊月,女儿的手上长满了冻疮。一个偶然的机会,老于得知老同学项珠珠担任了副市长。妻女劝说他向老同学提出请求,请她帮助解决一下住房问题。但是,知识分子安贫乐道的自尊让他难以向老同学张口,而身为一位父亲的责任,又促使他放弃了面子,鼓起勇气来到了项珠珠的家里。项珠珠热情地接待了老于,并询问他是否有事相求。老于并没有急于说房子的事情,而是和项珠珠谈起了文学和艺术。虽然老于对项珠珠专注的表情和认真的倾听很满意,但他同时也发现,自己谈得越多,就越对房子的事情难以启齿。“他滔滔不绝着,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莫扎特他们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小说的最后,老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来意说出来,狼狈地离开了项珠珠的家,向她家门外的一株槐树倾吐了自己的真正来意。

老于的行为看似可笑,实际却是很多知识分子在自己的信仰和现实出现矛盾冲突时的选择。其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像老于一样的人有很多。一方面,他们执着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坚持自己内心的信仰,但是这样的做法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是古怪的、可笑的,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另外一方面,身为丈夫、父亲,他们又承担着家庭的责任,有时不得不向生活低头,去寻求外界的帮助。但是,多年形成的人生观毕竟是难以在朝夕之间更改的,于是老于选择了中庸,把槐树看作是项珠珠,向槐树提出自己的要求。这样既保全了身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又不至于因为没有尽力为妻子、女儿改善生活条件而受到良心的谴责。这种在现实社会中仍能够坚守的勇气正是铁凝所认可的一种中庸之道,“文学最微薄的那一点作用在哪儿呢?我认为它还是应该有一种勇气,文学应该承担一种功能,即使谈不上责任,但是至少得有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我们内心真正的高贵的能力。”于是,铁凝怀着对老于的敬重,在小说的最后带来了一丝希望:“日子会好起来的。”这是给老于说的,更是对所有奉行中庸的国人说的。

价值观·节义

在儒家传统价值观中,节义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论语》中就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说法。孟子的“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也体现出了一个人不能为了生命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的观点。可以说,这种坚持节义的精神,正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奋斗向前的内在精神力量。

长篇小说《笨花》就塑造了一个因为坚守节义而壮烈牺牲的人物——向喜。向喜本是一个靠买豆腐为生的农民,在清末动荡的岁月里,他选择了加入新军。凭着忠厚的为人和善战的才干,他得到了升职的机会,并逐渐在军队中拥有了一席之地。但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情况使他感到十分痛苦。于是他毅然退出了部队,到粪场做了一名普通工人。抗战爆发后,向喜的家乡沦陷。得知他的经历后,日伪政权向他发出了邀请,但是他拒绝了到日伪政权任职的机会。后来,一队日本士兵追赶一名杂技演员来到向喜工作的粪场。向喜为保护他开枪打死了日本兵,结果他自己也牺牲在那里。

清朝末年到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发展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铁凝把小说的背景设定在这一阶段,就给向喜这个角色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对于向喜,铁凝在《笨花》创作谈中说道:“他们最终可能是乱世中的尘土,历史风云中的尘土,但他们是非常珍贵的尘土,是这个民族的底色。我侧重的还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这群中国人的生活,他们不屈不挠的生活之意趣,人情之大美,世俗烟火中的精神的空间,闭塞环境里开阔的智慧和教养,一些积极的美德。以及在看似松散、平凡的劳作和过日子当中的、面对那个纷繁、复杂年代的种种艰难选择,这群人最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内心的道德秩序。”保持尊严和内心的道德秩序,正是儒家所倡导的节义观最鲜明的体现。

仁爱、中庸和节义,铁凝将儒家所倡导的传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蕴含于作品之中。在大力倡导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今天,铁凝的文字在培养学生继承优秀传统价值观念方面,无疑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就像铁凝自己说的那样:“我想,即使有一天磁悬浮列车也已变为我们生活中的背影,香雪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间温暖和积极的美德,依然会是我们的梦。我们梦想着在物欲横流的生存背景下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

 

(《山东教育》20169月第2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