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培养

发布日期 : 2017-10-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湖南省永兴县第三中学   王礼平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和焦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课程体系之中。目前,初中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没有定论,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把语文素养分为了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也完全适合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培养与生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可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重视积累,提高阅读力

大量的语言积累能丰富学生的语感体验,帮助学生熟悉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则,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从而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相反,没有大量、丰富、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的积累,谈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日常教学中,既要重视课内阅读,又要重视课外阅读,始终将语言积累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巧设言语活动,为学生创造训练的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触摸语言文字的灵魂,解读语言文字的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教学《老王》一文,在分析、揣摩文章用词的准确性时,可引导学生试着把“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一句中的“强笑”一词换成“微笑”“笑着”之类的词语,启发学生揣摩比较句子换词前后不同的表达效果。通过揣摩比较,引导学生体悟到“强笑”意为勉强地笑。作者杨绛见到老王已经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感谢她,让她心里既有说不出的悲怆、酸楚,又有发自内心的高兴、感动,故而欲笑却又笑不出,只能“强笑”。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感激老王,又不得不调侃打趣,以调解气氛。此处用词精妙、准确、含蓄。而“微笑”“笑着”等则不符合作者当时内心复杂情感的表达和流露。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不但体会到了语言文字间语义的细微差别,同时也看到了老王身上那原始的熠熠闪耀的人性光辉,而且体验、感受到了杨绛先生文学语言的特点:干净明晰的语言文字于平淡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则应以多元形式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激励学生参与各种读书活动,博览群书,实施“大阅读,小认识,在感受中积累”,突出阅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书籍,鼓励学生看看“闲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发展思维,提升思考力

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不是语文学科的责任,但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在语言实践中提升思维品质则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之责。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思维,最常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然而,当下的课堂虽然不缺乏问题,甚至可以说经常是问题满天飞,但是很多老师的问题“问”得琐碎、肤浅,使整个课堂看似热闹、有“温度”,实则波澜不惊,平淡无味,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相关的问题,所提的问题必须把握好一个度:一要防止浅,问题太易太浅,学生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不利。二要防止深,问题太难太深,会造成心理压力,学生难以下手,效果适得其反。只有那种“跳一跳,摘到桃”的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临界状态”。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设计的问题,应当开放寻求问题解答的路径方式,而不是按照教师的设计,一步一步不走任何弯路地直通答案。只有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兴趣与激情,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才有可能实现。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多基于学生的学习视角进行考虑,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当教师基于学生的学来进行教学时,才会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提问、思考、交流、表达、展示的机会,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如猜字谜、猜灯谜、接对联、玩成语接龙等不同形式的语文思维活动,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户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言语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三、培养情趣,提高审美力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语文课程责无旁贷。特别是在经济迅猛发展、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人文情怀、审美情趣更需要我们关注。要寻觅言语之美,就要有“读者”“作者”“文本”等多重解读视角,多运用推想、类比、分类、辨析等学习策略,给语文教学带来全新的审美间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形式,通过激情朗读、品味赏析、角色表演、情境体验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语言文字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欣赏、评价、表现和创作美的能力和品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篇著名的山水诗歌,诗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诗的每一句话都是一幅画。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读诗文:即让学生依据诗歌韵律、基调、音韵、情感等有感情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诗歌,以读促思,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节奏明快、清幽平淡、洗练自然的语言美。(2)勾轮廓: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描述在草稿纸上或头脑中勾画出明月、山泉、翠竹、莲花、浣女、渔舟等景物(意象)的轮廓。(3)着色彩:引导学生给诗歌描述的景物(意象)着上色彩,如皎洁如霜的明月、清澈的山泉、碧绿的竹叶、花红叶绿的莲……(4)描动态:指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诗文转化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皎洁的明月透过树林洒下斑驳的静影,清澈的山泉在石头上淙淙流淌、清幽的翠竹中突然传来了浣女的嬉戏声,渔舟在莲叶间自由地穿梭往来……经过这样的想象,学生思绪翩飞,心中的画面便有了轮廓,有了色彩,有了声音,有了动感,脑海中便出现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又洋溢着快乐的山居晚景图,学生也轻松自在地感受到了山水清新如画的风光之美和诗歌安谧恬静的意境之美。

四、传承文化,增强感受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语文课程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它本身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在传承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欣赏,积极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理解、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在初中学段,可以引导学生熟读、背诵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经典佳作如同一杯杯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似一枚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灵魂。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淀文化,通过意蕴丰厚的语言文字、丰富鲜活的文学形象、绵长厚重的思想文化,引领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走进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感受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悠远绵长和博大精深。

当然,上述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它们不是简单的并列与组合,而应是互相融合、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每一堂课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一个一个单独施行或分别实现的,在任何时候,采用任何方式,它们一定是综合推进、整体发展的。

 

(《山东教育》20179月第27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