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退学的小军

发布日期 : 2017-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济南回民中学   李承浩

 

“老师,我要退学,你给我办手续吧!”早上八点多,一米八高的小军气呼呼地闯进政教处的办公室,涨红的脸上布满委屈和懊恼。

“孩子,让我听听怎么回事?别着急,先坐下来慢慢说。”我安慰着他。

原来小军这阵子因为早上赖床导致经常上学迟到,班主任通知过家长,让家长督促并避免迟到。今天早上,小军的妈妈敲门叫他起床,喊了两三遍都不见动静,怕小军没听到,担心他又要迟到,就“砰砰”地使劲擂门。结果小军开门后就迎来了妈妈的几个拳头,随即他也用拳头反抗。母子之间发生了战争,气得妈妈撂下狠话:“你别上学了,我也不管你了,就当没你这个儿子!”于是,当儿子的就心怀怨恨地到学校退学。

等他把前因后果说完,我递给他一杯水,说:“你先喝口水消消气,等气消了,咱们再聊。”

在小军的述说过程中,我的心中对他形成了初步评价:眼前的小军是个易情绪化、思想偏激、已有厌学倾向的学生;也初步看到了他身后的父母:望子成龙,但教育方法过严失当。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军,我找到了小军的班主任,了解到更详细的情况:小军是个自我约束力不强、课堂上比较自由随意、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而且处于青春期又格外叛逆;他的父母则非常关心他,对他有很高的期望,经常通过电话与班主任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但教育孩子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准则。我从班主任那里要来了小军父母的电话,准备随后与之联系沟通。

回到办公室,我看到小军经过了半小时的冷静,情绪已经平稳下来,就把郭雪波的《父亲的鞭子》和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这两篇文章交给他。时间在沉默中缓缓流淌,他的呼吸声似乎清晰可闻。看到他的头越来越低,我轻声告诉他:“孩子,我想用这两篇文章,让你明白:父母对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只是方式不同。你对自己的父母不满,但不可用‘退学’这种赌气的方式来对抗。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告诉父母呢?只有说出来,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父母才能理解你啊!孩子,如果你不好意思张口说,也可以写出来啊,我希望你能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一番言辞开导之后,小军接受了我的建议:给父母写一封信!

随后,我邀请了小军的父母面谈。在交流了小军的状况之后,我向小军的父母说明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普遍叛逆,都会或多或少地抵触家长的教育。而此阶段的家庭教育是不能靠“打”来解决问题的,越打越叛逆,今天打得“退学”,明天就可能打得“离家出走”。最后与家长达成共识:对待即将成人的孩子,更应以平等、尊重、理解为前提来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一定要聆听孩子的心声。

当天,他的母亲就通过QQ发送给我一个长达三十分钟的视频,打开视频,我邀请小军一起观看:原来是父母先前给孩子准备的成长纪念册,打算作为小军十八岁生日时,作为成人礼物送给他。成长纪念册里面是小军从出生到十六岁的照片:幸福的亲吻,第一张奖状,第一次帮妈妈拎包,踢球受伤的腿……每张照片旁边都有充满真情的话语,或欣喜,或幸福,或担忧……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爱和期盼!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军的眼睛湿润了:我知道小军记忆中的美好和温馨被唤醒了,他已发觉了掩藏在严厉外表下的父母之爱。当他从我的办公室离开时,他郑重地对我说:“老师,您放心,我不再闹退学了,也一定会好好地给父母写信,把我的心里话告诉他们!”

半个月后,我又接到了小军母亲的电话。她充满感激地表示:“看过教育书籍后,才发觉自己的盲目和无知,现在已在努力改正自己的观念和对待孩子的措施。而且与孩子进行书信交流,彼此了解更深入,关系也融洽了。现在做父母,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

2016年的元旦活动中,在校园签名的条幅上,我看到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这八个字,再看署名——小军。这个冬日的阳光格外温暖!

 

(《山东教育》20176月第1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