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妙不可言”

发布日期 : 2017-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高密市大牟家镇大牟家中学   周世军

 

一次,到一位朋友家做客,恰逢其女儿在做作业。正当我们兴致勃勃地交谈时,他女儿手持作业本、满脸疑问地从房间内走了出来。只见她缓步来到我面前,面带羞涩地对我发话了——“您看这道题目要求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我反复思考只找到了一种解答方法,请您帮我一下好吗?”看着她那愁眉紧锁且满脸难为情的样子,着实让人疼爱有加。我正要对她施以帮助的时候,朋友手托茶果从内屋走出,微笑着含蓄地连连对我说“妙不可言”。开始时,我真的有点摸不着头脑,待静心一想,终于明白了朋友的真正意图——让孩子在深入思考、自主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孩子勇于挑战困难、迎难而上的品质和善于正视困难、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正当我为朋友的“妙不可言”叹服叫好的时候,只见他女儿手举作业本,兴高采烈地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口里一个劲地喊着“我终于找到答案了”。看着孩子激情飞扬、手舞足蹈的样子,我欣喜之余,不由蹙眉凝思……

“妙不可言”体现了一种执着的教育追求。现代教育倡导“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说,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接受锻造与历练。只有善于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老师才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师,只有能发现问题的学生才是最可爱的学生。当学生持问题向你求教时,和蔼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启迪、引导,激励、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破解难题,获取真知,这一做法远比你不假思索、毫无顾忌地直接告知其“答案”要高明得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培养和坚定学生迎难而上、勇于进取的思想信念,从而真正体现出一个教育者的深邃思想与见地。为此,面对学生的问题与困惑,教育者要抱定“教是为了不教”的永恒追求,胸怀足够的耐心,努力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深挖问题“根源”,找准“迷失的方向”,探究问题“梗塞”,拓展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树立自信,走出思维误区,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毅力。作为教育者要始终牢记:有耐心就会创造奇迹,有信心才能挑战困难、体验成功;要时刻相信:真正的快乐是源于尽心尽力后的真诚喜悦——只有经过自己不懈努力获取的成绩、求取的进步才最令人兴奋,才最能给人以鼓舞和催人奋进。

“妙不可言”彰显了一种精练的教育艺术。教育倡导循序渐进,贵在因势利导,反对急于求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总结经验、形成技能的过程,就是教师指引学生实现自我锻造、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绝非千篇一律、因循守旧的过程,它更呼唤师者的“精、新”施教和悉心开导。面对学生的质疑与困惑,你的富于耐心而又蕴含创造性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灵机一动,思维大门洞开,探究兴致盎然,从而引领学生在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的更新、性情的滋养和能力的提升;你的遇事“让我们一起‘商量商量’”——与学生在相互商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消除隔阂、纠正过失的做法,必定会融洽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师生“心心相印”的体验,从而引发师生思维的共振与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正视困难、自主探究解决困难的信心与兴致,真正使课堂成为“民主、创新、生成的园地”。要相信:学生既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接受者,更是知识技能的创新、开拓者。作为随时都有可能迸发创造激情与活力的、朝气蓬勃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敢闯敢冒、进位争先的勇气。而教学与教育的目的是从人身上取出东西——尽力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努力使之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不是按照某些人事先为其预设的“模型”,往他身上灌输越来越多的东西。否则,不仅会禁锢学生的思维,抹杀学生创新、进取的锐气,甚至会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使教育效益大打折扣。因为学生是待发掘的“宝藏”,而非待填充的“容器”。若视学生为懵懂无知的个体,然后想尽办法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那是对学生智慧与能力的轻视和愚弄。这就要求为师者要视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切实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循循善诱,善于灵活施教,因人施教,因“失”利导,努力为学生创造尝试成功的机会,相信学生“一定能行”,切实赋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和自我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内心的激情,帮助其打消思想桎梏,缔除行为羁绊,强化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决心。

“妙不可言”映现了一种博奥的教育智慧。古语云:有所不为,为必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所不为”不失为一种科学实用的、对求取教育实效有重要帮助的、可贵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也是一门教育者必修的教育艺术。而“妙不可言”正是对教育“有所不为”的大胆实践与良好诠释,更彰显了教育者“敢于放手”的勇气——善于成就学生的教育智慧。它要求师者善于辩证地看待教育问题,进退有度,取舍有方;要实事求是,在充分把握教情、学情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要本着“一切为了孩子成长进步”的思想,把“为”与“不为”的取舍,定格在“服务于教育发展,奉献于学生需要,引领并助推学生成功”这一价值标准上。师者面对学生的疑问,“妙不可言”地激励、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奥秘,寻求破解方法,助其把握知识玄机,找到打通知能“门障”的“金钥匙”,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自身的进步,不失为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信心的“灵丹妙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具有“超剩余性”,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奇迹的可能。教师对学生寄予的期望有多高,学生的进步程度就会有多大。一名教师只有永远相信并寄期望于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积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支配的空间——让教育成为成就学生自我的事业,引导学生树立自信,主动参与到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来,积极反思自身行为,改正自身过失,使学生内在的潜能得以尽情表露和充分发挥,才会唤醒学生大脑中那些沉睡的细胞因子,激荡起学生脑海中勃发的创新涟漪,从而引领学生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实践,真正让学生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学习、实践的意义和享受由此带来的欢乐。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坚信:情感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情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爱生如子的博大教育情怀、容人之过的宽宏教育肚量和善于颂人之“功”的教育机智,要爱心施教、耐心育人。这才能真正体现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睿智与涵养。

可见,教育成功的标准不是看教育者为学生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与问题,而是看你引导学生在自主践行探究中获取了多少知识,攻克了多少难题,提升了哪些能力,为师者应时刻谨记。

 

(《山东教育》20176月第1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