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校走向文化管理

发布日期 : 2018-05-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   陈余彬

 

一所“百年老校”之所以历久不衰,一直焕发着勃勃生机,其根源在哪里?是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学校优势的办学条件?根源在文化,文化是其常春藤式发展的不竭源泉。

领导力、教师力、学生力、课程力、环境力等,都是学校发展的要素条件。而在这些要素中,或是说,在这些力量之中,其核心应该是文化力。一所学校的文化力才是最能影响学校走势的。我们曾经目睹过不少学校的辉煌,也见证过不少学校的迷失。设计规划高大上,硬件设施条件超一流,教师面向全国招聘,学生面向全国招收,可谓风生水起,极具风光。但我们必须要思考的是,当这些“优势资源”消失的时候,学校还能“风光依然”吗?所以,学校必须重视文化力建设。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作为校长的“一把手”工程亲自来抓,无论校长多么忙。实际上,我们的校长实在也是太忙了,无论什么工作都是“一把手”工程,安全工作、卫生工作、计生工作、征兵工作等,都要求校长亲自来抓,都要向校长问责。所以,有的学校把学校文化建设交给文化公司来设计和规划,有的学校则布置给有关中层职能部门或安排给几个“文化闲人”来做,而校长则闪在一边,几乎不管不问。可以想象,这样做出的学校文化能有什么文化?这样做出的学校文化只是给学校穿上了一件新衣而已,而这件衣服是否合身,是否符合身份,是否符合个性,则无法得知。

重视校长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绝不能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长文化。有的校长,信口吐出一个新词,便成了学校文化符号;有的校长,心血来潮一个念头,便成了学校文化理念。如此,学校文化建设太随意,太武断。对于学校文化的建设,我们主张坚持继承发展与坚守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挖掘学校历史,着眼学校未来;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关系,源于群众又高于群众:坚持认同共识与共享践行相结合的原则,因为学校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形成共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文化的提升与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而不能“以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有的学校,每经历一任校长,就对学校文化“革命”一次,直到把学校文化搞得支离破碎,乱成一团麻,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像。事实上,每一所学校之所以存在并发展到今天,一定有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沉淀,并且在这种文化沉淀中一定能梳理出一条“主线”。反观那种脱离学校现状,切割学校历史,不对学校文化进行充分调研和诊断,没有弄清学校文化现状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差距,就号称对学校文化进行重建、创新的做法,是典型的主观意志,是学校文化的衰减和异化,是对学校文化的极不尊重和极大破坏。

一所学校的发展,制度建设与制度管理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是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保证。而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实践的核心环节。我们认为,制度对学校是一种解放,对教师更是一种解放。让老师们感觉不到制度的存在,这应该是制度建设和制度管理更高的一种境界。优化制度管理,通过制度建设,走向文化管理,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制度文化必须与学校的核心文化、理念文化保持高度一致。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我们的制度就必须体现什么。换句话说,凡是学校文化理念所提倡的,必须在制度中有所体现;凡是与学校文化理念相悖的内容,必须在制度中予以否定和反对。制度对于学校的意义一是对师生员工的行为予以限制,二是对于师生员工的行为予以规范,三是对于师生员工的行为予以引导。制度文化既有约束力,又有导向作用。

这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制度建设不能滞后。要清晰制度的制定、修改、改进、完善与学校发展要求和学校核心理念之间的差距,以保证制度的生命力和活力。二是制度建设要以人为本。制度建设不仅体现学校管理层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体现全校师生员工的意志;制度建设不仅是学校管理层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共同决策。

一切文化最终都归结为人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行为准则,并沉淀为人的内涵、品质和色彩。一切学校文化都要通过行为文化得到体现和展示,都要通过行为文化才能实现落地生根。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行为文化,学校文化就无法落地,行为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中关键环节。

形象文化是学校文化表达、展示、传播的重要载体,是学校文化对内以及对外传递的重要窗口,是学校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外在表达。学校形象文化的建设,必须根源于学校核心的理念文化,学校核心的理念文化是形象文化的灵魂、主线和支柱。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几个环节之间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融合。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从制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的过程,是从管理走向领导的演变与进步。

 

(《山东教育》20184月第12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