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学习中感悟新课改

发布日期 : 2018-1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

山东省济南市第二十七中学   王  雪

 

作为一名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如何开展是一个首要问题。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既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同时也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

近两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合作学习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刚一开始,由于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十分准确到位,所以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犯了一个不小的错误,即把简单的小组学习等同于合作学习。每次上课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把一节课的内容按照小组的个数机械地划分成几个问题,然后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就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答案。由于学生对几个人面对面而坐来上课这种形式的课堂感觉十分新鲜,所以在合作学习刚刚展开的阶段,学生能够认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交流。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学生渐渐失去了刚开始的新鲜感,并且面对在课本上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也渐渐失去了兴趣,开始在课堂上交头接耳,不仅没有发挥出合作学习的优势,反而还没有传统教学形式下的课堂效果好。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对合作学习重新进行了理解。所谓“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与“个体学习”相对而言。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换言之,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而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同时,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共同工作来实践其社会技能。

基于以上理论,如果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求教师必须作为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问,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分享。在这些要求当中,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对于学生的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地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进行了一番思考之后,我针对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每节课都进行了如下的设计:首先是设计了较长时间的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结合教材整体的知识体系进行问题设计,并提供给学生相应的教具,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问题以及教具。这样一来,学生一下子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由课堂的“奴隶”成为课堂的主人,小组成员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每个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团队,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预习之后是展示环节,由于在预习环节教师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小组当中,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并解决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此基础上的展示实际上已经成为学生反馈学习效果的过程。由于在展示环节教师并没有限定形式,所以每个小组的展示都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并且由于是小组整体展示,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其中,所以学生热情非常高,展示效果自然较好。那么,之后的落实环节自然就显得水到渠成了。“预习—展示—落实”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每一堂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现在的课堂上,我已经越来越感觉到合作学习的好处,如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并且增进了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学到了以前传统课堂上不易学到的东西。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合作学习也不例外,也有它的一些缺点,如有时因组内成员意见不一而导致争论不休,有时会因产生较大的摩擦而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加以解决。

在摸索合作学习模式的道路上,我和学生共同经历了每一节课,回过头来看一看,这其实是我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一段宝贵时光。这样一段时光为我的教学生涯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体会到了新课改的势在必行,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好处,为我今后在教学中继续坚持进行新课改、坚持合作学习树立了坚定的信心,因为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解放了学生,更解放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双赢”。

 

(《山东教育》201810月第30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