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名师冷落了“庸师”

发布日期 : 2017-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山东省微山县夏镇第一中学西校           

 

教师群体专业素养水平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准,因此,提升教师群体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是成就学校实现良性、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最佳选择。教师的学科素养提升,因其所在的学校领导的教育情怀、目标追求,教育教学的人文环境,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积淀不同,或快或慢。教师发展路径有多种选择,但不论是何种选择,理应是一个阶梯式渐进的过程。然而,有些学校为了蜗名微利,竟“执着”地选择了举全校之力培养名师,借助于名师模范、引领、辐射作用,作为促进教师群体专业素养共同提升的单一路径。从某种意义上看未尝不可,然而用力过于集中,操之过于急躁,方式过于简单,就可能导致顾此失彼,愿景演化为怨情。

前段时间,一教师在某高端赛课中折桂而归。校园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庆功会铆足了劲地开;校领导更是不吝溢美之词,重金大力表彰;获奖教师大谈感受;要求人人写心得,个个谈体会。似乎仅凭一人振臂挥之,一夜之间教师群体就会悄然蜕变,皆成名师,改变学校当下的现状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我私下打量,在这场带有“泡沫”式学名师、催生名师的活动中,大部分普通教师,特别是被视为“没有教育意识”“教学行为粗放”的部分“匠师”“庸师”,完全是被动、言不由衷,大有那边“风景独好”,这边“爱你不容易”的无奈之状。台上与台下、言与衷的巨大反差之中实在有着值得我们去好好反思的东西。

作为学校决策者,借此难逢契机,借名师之名气,渲染造势,旨在振作“师”气,激励广大教师以名师为楷模,潜心教育理论学习,专注课程研究,提升教研能力,致力于教育教学思维、行为自我变革,构建高效课堂,并形成长效机制,于平凡中成就不凡,这无可厚非。但这种合时宜不合情理的短时间外部强化,违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未必能如其所愿。

毋庸置疑,每一所学校都有几位标志性的教师,是学校对外展示的“脸面”,在事关学校尊严的各级各类赛课活动,常被委以重任,并常能屡获殊荣。他们业务精湛,科研能力强,是教学理念的先知者,课堂改革的践行者。其骄人成绩的背后,除了自身因素外,与学校领导在分担科研课题、安排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活动方面的重点倾斜、精心培植密不可分。同时与相当多数“庸师”的鼎力支持、倾心帮衬亦不无关系。众所周知,但凡稍有分量的各类赛课,除了要把展示课上得精到本色,还须有许多硬性条件作为准入门槛。明者自知,由学校倾力培养的少部分名师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由此形成让多数普通教师无可奈何但又不得不趋同的现象,少数名师手中的“硬件”越积越多,“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无形之中就阻隔了大多数教师到更大舞台自我展示的机会。机会的相对不均等,教师群体和优秀个体之间的关系就会出现微妙的变化,彼此平添了本不该有的烦恼。

校领导要在任期内出业绩,社会看成绩,向上汇报要政绩,全力、快速打造几位名师改变学校的现状,提升学校的名声,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样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成全了少数,忽视了多数,对少部分名师其实也未尝不是一种软伤害。其一,少部分名师不愿与不如己者为伍,即便是和大多数“庸师”的关系表面上态度“暧昧”,实则心里有了微妙的隔阂,无形间疏远了与其他教师之间的关系,失去了集思广益的教研氛围和再提升的良好人文环境。其二,少数名师被学校长期“尊养”“捧宠”惯坏了,不免滋生骄傲自满、唯我独尊的情绪,一旦在关乎个人利益方面得不到满足,便没有了课堂上的洒脱,就不那么“明事”了,忘记了树标立杆初衷。其三,“教”而优则仕,由于名师成绩显赫,常被提拔重用,离教学实践越来越远,常态的教学生活被政事所缠绕,思维的触角渐渐不接地气。名师一旦疏远了讲台何以为师都难,怎么做名师?名师只有回归起步的初始,立足于课堂,深深根植于教育教学沃土之中,名师之树才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

反观之,对于“什么样的校长都干事”的大多数凡而不庸者,他们不专注外部环境的更迭,心无旁骛,乐学好教,默默无闻,几年、十几年甚于几十年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正是这些甘愿平凡而绝不平庸的教师,肩负着大量教书育人的工作,铺就了学校一步步发展、提升的基石,他们理应得到学校的应有的认可、尊重。而现实呢?他们在平淡中的默守却被少数干出“惊天伟业”者的光芒遮蔽得毫无色彩。

在每一所学校,我们身边都有相当多一部分教师,他们有责任,顾全局,遇到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不公允”,从未牢骚满腹,消极以待,他们在教学岗位上受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社会的认可。他们才是无冕名师,理应得到尊重。如仅凭在各类赛课中所获得的硬性指标来衡量一位教师的优劣,他们并非出类拔萃,够不上佼佼者,可能一辈子只能做一名普通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所谓的名师。但他们一直在努力,默默自主研修,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希望得到学校认同,让同事刮目相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一直在成就自我之路上蜗行。他们不奢望成为名师,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分内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无愧自我。其诚可贵,其志可嘉,其情感人,但依旧不可能成为名师。

不可否认,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某些偏科的学生,谁能打包票满分的科目全依仗老师教出来的。老师专业素养亦如此,仅以课堂教学的成绩而言,有的教师课上得很精彩,但成绩却不能尽如人意;有的教师课堂组织相当沉闷,但成绩骄人;有的教师课堂上不温不火,几乎看不到亮点,成绩却也不落下风。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人人都有短板,“庸师”之痛在于“计”不如名师。在面对钢性的量化考评、升学指标的层层重压、工资要绩效、同事间激烈竞争的残酷现实中,在能者上,庸者遭淘汰,随时都有可能被出局的生死攸关之秋,在仅有的几个晋级名额被后起之秀、青年才俊生抢豪夺之时,来自工作的压力、心里的巨大落差,就足以够“庸师”自扰,痛责自愧的了。此刻,他们最渴望得到心灵抚慰,而不是与名师对比的刺痛。他们尊重名师,仰视名师,他们也有一颗渴望成为名师的心,哪一位教师自甘平庸?抚慰、引领、激励和与自身教学水准等同的中肯褒奖,也许是“庸师”心里最渴慕的。其实,名师之“师”也是师,如果忘记了为师的初心,名师的光环也会渐渐地黯然失色。名师在成就自我的同时,要帮助、引领其他教师共同发展,贴地服务,抱团发展,因为名师和“庸师”需要彼此。

教师专业发展、学科素养提升可选择的途径很多,但无论作何选择,都要把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序向上的教研氛围,才能凝聚众人的教育智慧,愿景才会变为现实。学校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远景规划时,不但要着力打造名师,更应当关注其他教师的成长。学校和名师团队要根据每位教师特质,制定适切发展的目标,量身定做成功的方案,引领教师成长。学习名师并非奢望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名师,而是成为明白之师。有的放矢搭建各种平台,利用各种形式,合力助推教师的发展,继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成长。学校在教师的成长中,要一视同仁,不可厚此薄彼。对于有些教师,可以怀疑他们的能力,切莫质疑他们的态度。学校要给予每位教师以足够的信任、关注、关怀,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宽松的成长环境中“做最好的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不平凡的职业人生,同样可以成为名师。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渴望被人肯定。”真如是,每一位教师都能焕发出不可遏止的教育热情,从而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业绩,人人皆可成为名师。

 

(《山东教育》20176月第18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