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你的班级管理生态了吗?

发布日期 : 2016-06-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临沂市兰山区水田路西郊实验学校   郑艳芬   杨夫举

 

记得杨咏梅老师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一篇名为《你的教育生态了吗》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还不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独立的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无视孩子的个体需求而进行过度开发,就必将付出比破坏自然生态更大的代价。掩卷深思,感同身受。反思自己近30年班主任工作历程,不禁追问:班主任,你的班级管理生态了吗?

一思量:班级的文化建没中“有爱”吗?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班级管理永恒的命题。时下,班主任常用的做法无非就是约束与激励机制。如果还有“第三种元素”,那就是班级文化建设了。有些班主任一谈到文化建设,无非就是搞几块文化墙、几块橱窗,几次演讲或文化内容的活动,就是单纯地把一个文化主题的内容、口号、标语张贴到教室的角角落落,认为这就达到目的了。而这种班级文化常常让人觉得“假、大、空”,不接地气,缺少人气,惹人生厌。

殊不知,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促进养成。其重心在“化”,这就是点化、融化、化解、化合,即深入骨髓、入脑入心、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其核心是要“有爱”。“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爱是教育的火焰,缺少了爱的文化,即便有再多的知识,也只像星光一样璀璨却遥远,而无法像火焰一样温暖人、感化人。生活中,学生需要的是一缕阳光、一份关怀、一袭花香;也需要一点理解、一点诚挚、一点温情……班主任的一句问候,一张笑脸,一个轻抚,都会让学生的心里存有春天,留有温暖。

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生活,让学生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有些班主任不愿意让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认为学生只要搞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他事用不着操心。我们可以想见,班级文化建设倘若缺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建构,那么班级文化的形式再漂亮,也会像海市蜃楼没有根基,无法浸润其内心,熏陶教化其言行。因此,班主任要注意把班级文化建设与不同阶段的学生成长需要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正如种子发芽需要良田沃土,品质的提升也离不开文化的“营养”。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寓教育于无形,处处体现慢慢浸润的人文之情,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嗅到文化的芳香,在感悟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二思量:班级的规章制度让学生“爽”吗?

“没有信仰的人是空虚的废物,没有原则的人是无用的小人。”这是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的名言,他指出了个人的成长需要信仰的支撑和制度的约束。同样,一个班级、一个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精神支柱,离不开核心价值观指导,而精神支柱则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并借助一定的规矩、制度加以约束才能实现。“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社会,它因着规章制度而有序和谐,也因其而充满温馨与活力。立规建章要从新生入学抓起,做到“全覆盖”。制度设计既要体现“刚性”权威,表达“必须如此”的硬约束,使之充满敬畏;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满阳光,体现“温暖”,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践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制度挂在墙上,就是墙的温度,通过我们的手行使出去就有人的温度。”班级需要刚性管理,更需要柔性关怀。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制度有人性温度,使学生对制度更生出敬畏与尊重,更懂得了制度的真谛。班级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权利和自由,而不应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羁绊、道德的敌人。真正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它必须遵循教育所特有的行为规则和价值尺度,让整个班级充盈着学习、生活温韾的气息。然而,管理中,我们常常选择的则是“管教”,去关注哪些学生违纪了,哪些学生不听话,哪些学生容易走神,然后劈头盖脸地数落一顿,按班纪进行“量化管理”了事。老师心里不痛快,学生心里也不高兴。作为班主任,你是否知道学生为什么上课迟到?你是否清楚学生为什么愁容满面?你是否了解学生为什么不思进取?……当学生出现了问题,你千万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忙于“扣帽子”,不要不分青红皂白“量化管理”,要先了解一下前因后果,然后给予真诚的帮助和关怀,尝试一下,效果或许比照章办事好得多。

班主任,你班级的规章制度是从哪儿来的?是从百度上生搬硬套来的,是从别的班级“复制、粘贴”来的,还是从你刚送走的毕业班级“传承”下来的?这样的规章制度符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吗?是否“吓着宝宝了”。你是不是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个班会,走进学生中间,听一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让制度与时俱进,更接地气、更有生机?这都有利于对规章制度的纠偏。

三思量:你的班级管理给予学生自由空间了吗?

时下,有的学校班级管理实行“一刀切”,统一进行“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整个年级的“主题”班会,统一要求班主任的备课、谈心记录等。一项项都有着明确具体的要求,毎一项都要赋分,且都与绩效工资、评优晋职等挂钩,教师唯有按部就班,不可逾越雷池半步。萧规曹随,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也就“校唱班合”:每一条班规班纪都要赋分,且有“专人”负责。实行“双规”(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向班主任汇报)管理,每日一公布,每周一小结,就连节假日也要跟踪“放飞”,电话“查询”。可以说,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没有了自由的空间,何谈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在放松状态下记忆水平最高。社会学、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快乐最有生产力。可见,快乐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生只有拥有快乐,才能激发出无限激情和能量。在这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放手”,就是充分理解、信任学生,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支配权,倡导“你的地盘你做主”,自然、生态地成长。班主任要做的是为他们打开“绿灯”,做好服务,导好航、圆好梦。让学生“嗨”,就给他一个高开放性、低管理度的自由空间吧。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份急功近利的事业,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收到成效的。教育的目的从来也不是把学生变成一个完人,只是让学生健康成长、有自我发展的动力。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应该向铁匠学习,灵活选取“热加工”与“冷处理”的方法———对某些事情,一定要趁热打铁,及时解决;而对另一些难于处理的突发事件,则应延缓时间,给学生有反省、觉悟的余地,不妨“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钝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矛盾,淡化教育痕迹,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进行自我教育。实践证明:“冷处理”有益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清醒;“冷处理”有助于学生自我鞭策、自主教育。爱心支撑下的“冷处理”,常常会制造一种空灵的境界,此时无声,胜却有声,让学生缷下面具,心灵对话,大彻大悟。

四思量:特别的爱给予不一样的他们了吗?

有这么两则新闻:一则是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期末数学考了96分,而班上平均分是98分,于是,孩子的父亲自然将其纳入了“差等生”行列。另一则是一位大学生10年前毕业后,因为工作事业不顺利,自觉“没脸回家”,主动断绝了与家里的联系,四处流浪,穴居山洞。这两个故事让人揪心,引人深思:若父母、教师从小给孩子灌输分数至上,让孩子以为成功的标志就是考高分,就是挣的比别人多、过得比别人好,那么,功利化的教育将无益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健康成长,容易滋生“为了别人而活”的负面情绪和“我不如别人”的自我矮化,影响自我价值的认定,甚至酿成悲剧。

“说出你的愿望,我将满足你。”每个学生都渴望听到这样的声音。每一个洋葱都有许多层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差异性。然而,很多班主任往往简单地对学生予以分类:有些学生是上等材料,可以用来雕琢艺术品;有些是中等之材,可以打磨成一个简单的小玩意儿;有些是下等材料,也许可以因陋就简地磨一下;有些干脆就是朽木不可雕了。在这样的理念驱使下,对上等之材的学生格外关照,对下等之材的学生,自然有所忽视,甚至看不起。

有道是,千人千面,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班主任需要多一些个性化考量,多一些差异化服务。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学生的个性总是独特的,有人脆弱,需要扶持;有人自卑,需要鼓励;有人缺乏自制,需要严格规范。班主任要尊重其个性,包容其不足,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绘就富有个性且精彩的人生故事,让他们都有各自的“获得感”,这样的观点非常类似禅宗“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生态班级“需要教师当好生命的牧者,不要只盯着成绩与分数,不要急于收割,不要轻易否定;需要教师多一分耐心,多一分淡定,多一分宽容,多一分鼓励”。在这里,班主任不再是“园丁”,不要将学生们生长出的枝枝杈杈剪去,将其修理成自己脑中已有的满意模样,而是努力将自己成为学生真正的伙伴,在陪伴学生的过程中一同发展。如同《小白杨》歌词所唱的,“你长我也长”,关键是学生比老师更能长,这是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更为期待的?因为,每一个平凡的生长都通往春天。

班级管理,人是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它是潜能的唤醒、心灵的净化、灵魂的塑造、生命的成长。班主任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按照教育规律、生态规律,去创设一个最适合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在那里,有春风化雨般的浅吟低唱,更有那诱人的禾苗拔节的春天气息……管理生态,教育绿色,我们班主任在路上!

 

(《山东教育》20165月第15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