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学会倾听

发布日期 : 2016-01-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邹平县西董街道办鹤伴中学   杨怀志

 

讲我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课堂上学生总能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说出一些有效的治理方案。那天在八年级(2)班上课时,我照样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时,我发现教室的后排有一位胖胖的男生举手发言,于是我请他起立回答。他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回答说:“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流到中下游。”他声音尖细,说话时一本正经。他的回答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虽然我觉得他的想法很幼稚,而且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仍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同学们是笑他的声音和身材,还是笑他的答案“与众不同”。

我本想打断他的发言,让他坐下,以结束同学们的大笑。但这时我想起了《听的艺术》的故事:一次,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一位小朋友:“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一名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飞机上仅有一个降落伞,此时机上的乘客都很紧张,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首先会告诉乘客,请大家保持镇静,并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唯一的降落伞跳出机舱。”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有些人唏嘘地说:“真是人心不古,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林特莱特继续注视着孩子,想从孩子的眼里看出些什么,没想到观众唏嘘声刚过,这孩子的两行热泪便夺眶而出。林克莱特想探个究竟,继续问道:“告诉叔叔,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呀?”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的真实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这就是倾听者。若不是林克莱特的耐心,若不是他的亲切,我想,我们的倾听早就在一片哄笑声中结束了,对那个孩子的认识也将黑白颠倒。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中,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不知曾经历过多少此类的谈话,不知又有多少教师能耐心地、满怀亲切地听完孩子的话呢?缺乏倾听、不会倾听、不善倾听,已让许多教师过早地做出判断,采取了不当措施,这让我们如何去谈“以人为本”的教育呢?

想到这些,我没有指责、嘲笑那个男生,也没有回避,而是让他继续发言,说出自己这样想的理由。果然,这位学生的回答并非想哗众取宠,而是确实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在表扬这个有大胆设想的学生同时,我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为什么?”由此全班同学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师生均有了很大收益。

课堂上的这个小插曲让我深刻地懂得了倾听的重要。这种倾听,这种爱,让我们了解到来自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也会让你更加惊奇地发现孩子们身上闪动着创新的火花。

还有这么一件确确实实地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有一天,我在办公室备课。李老师7岁的女儿和王老师8岁的儿子放学后在一边玩耍。教数学的赵老师给两个孩子出了一道趣味题目,让两个小朋友回答:每个秋千上有4个座位,3个秋千,15个人能同时玩吗?不一会儿,小女孩抢先回答:15个人不能同时玩,只能12个人。男孩则没有急于回答,而是不紧不慢地说:我认为15个人能同时玩。平时我们玩秋千时,都是一个人在后面推,最少需要2个人才能玩,这样三个秋千要荡起来,还需要3个人在后面推,所以15个人能同时玩。这一答案引起我们在场老师的兴趣。小男孩继续说:如果是15个大人,有时荡秋千可以不用人推,只要用脚使劲往后蹬地,然后猛地一抬腿,照样可以荡起来;可如果是小朋友,秋千离地面太高,脚根本够不着地呀,需要有一个大人在后面推,有大人陪着也较安全。小男孩的回答,听起来很具有创造力,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力。

让我们用心去倾听吧!没有倾听,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感悟,就没有情感。只有大家善于倾听学生呼声,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从中获得真知灼见,积极改进,学生才会乐于和我们交流,给我们反馈,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成长都大有裨益。

 

(《山东教育》201512月第36期)


栏目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