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习惯: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重中之重

发布日期 : 2014-07-15 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中学刊

北京师范大学青岛附属学校   郑立平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许多专家从不同视角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指导理论和措施,许多优秀教师从实践层面为我们树立了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与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魏书生老师独领风骚把班主任工作推上教育前台之后,班主任工作领域很快就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局面,班主任工作日益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个性化和人本化方向发展。我们综合分析工作实践中的榜样、理论、主张和具体策略,就会发现他们大都围绕着爱心和技术两条主线展开。爱心型以李镇西老师为代表,强调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关爱的责任与艺术;技术型以万玮老师为代表,侧重对学生的管理培养的方法与技巧。两者各有所长,共同引领和推动着广大一线班主任的成长。当然,并非没有中间路线,这两者也不是观点对立,但其上述表征的确非常鲜明。

可是,在许许多多教师膜拜的热潮过后,却往往尴尬地发现,“我还是我”。自己成不了第二个魏书生、李镇西,甚至屡屡拜倒在自己搬来的万玮老师传授的兵法妙招前。于是,有人更清醒理智,也有人更观望怀疑。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个核心问题逐渐引起大家的思考和关注。它就是优秀班主任教师成长的关键到底在哪里?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秘密到底在哪里?

一个优秀班主任应具备如下基本素质:职业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坚定的道德观,对学生的喜爱和关心,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学生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对学生需求的教育学理解力,与学生相处时处理偶发事件的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对世界的洞察力,面对危机时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幽默和朝气蓬勃的情趣等等。而这些专业素养和能力,大都很难通过简单的照搬、模仿或者理解、认识能形成,必须是一个慢慢濡化、提升的自我内外兼修过程。我们许多人都在向优秀教师学习,可学来学去,始终不能超越自我:强化爱心,却不知道美德更多地形成于自觉的行为中;照搬方法,却忘记了方法更多是基于具体的问题情境;奢求机遇,却不珍惜机遇往往就起源于自己的言行;迷信速成,却忽视了优秀是优点长期的积淀和坚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可得矣。学习取向,直接决定成长的质量和高度。

拨开迷雾,返璞归真,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寻找的秘密就在身边——它不在别人身上,也不在如何管理学生,而恰恰是主动养成和不断完善自己的良好习惯!亚里士多德说:“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培根说:“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里德说:“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萨克雷说:“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个命运。”苏霍姆林斯基酷爱思考,一生以读书写作为伴;陶行知深入生活,勇于实践,善于用最纯朴的语言揭示教育的问题;魏书生惜时如金,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和锻炼上;李镇西老师每天坚持五个一,享受着教育的精彩和幸福;张万祥喜欢与青年教师交流,甘于寂寞,永葆激情;万玮老师精于思考,沉醉机智应变的快乐……这些优秀人士之所以成功,和众多历史伟人一样,原来没有什么秘诀和技巧,也没有什么捷径和妙招,而恰恰就在于他们都养成并坚守和完善着自己的良好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是好习惯成就了这些好教师的教育人生!

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单一的管理意识往往使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却往往忽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自身良好习惯的养成。身教胜于言教,我们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自己则必须具有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不仅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而且可以增强我们的教育能力和人格魅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每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都充分证明:促使教师从一般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他有多么高深的学问和过硬的本领,更多的在于他一些教育教学的良好习惯,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自然的习惯成就了一个个优秀的教师,成为区分优秀与平庸的标尺。可以说,在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中,日益养成并完善自己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言行品质,无疑大大超越于单纯的理论学习和技术模仿。

一、阅读的习惯

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中说:“正确地教育我们自己,非常重要。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忧来得迫切。”教师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坚持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阅读意味着我们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我们可以快乐地寻找和搜集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意味着我们的心灵之舟可以自由自在地采撷别人的成功经验之花、智慧之果……而这对于我们这些依靠思想和知识生活的教师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教师的时间从哪儿来”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工作了三十三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十分成功的观摩课,课后邻校的教师问他:准备这堂课不止一小时吧?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仅花了约十五分钟,其中的奥秘就是阅读。”

正是由于这种经常性的阅读,不断地补充着他的知识海洋,从而使教科书看起来成为最浅显的课本。

“胸无点墨神难聚,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既是一个了解和思考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阅读,不仅可以涵养我们的精神,为我们“打下精神的底子”,还是教师灵感的源泉。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几乎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人的生活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应是精神上的贵族,因此要与阅读终身为伴。我们可以断定:当教师的阅读、思考和自由创造的时间被外力或自己取消之后,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么成为强迫和累赘,要么成为空想和笑柄。

二、反思的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充分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班主任工作也是如此。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贵在学习、重在反思。“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之则得,不思不得也。”李镇西老师说,对教师来说,推动其事业发展的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学生,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自豪;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学会理性反思,对自己和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掌握其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写作,是促进反思习惯形成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写作,和大师、伟人、同事对话,以梳理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及知识,从而获得更多的灵感与智慧;通过写作,“逼迫”自己不断学习、思考、完善,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每一位班主任都应学会反思,对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年的常规性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其基本程序和规律,始终走在工作的前面。

三、放权的习惯

有这样一首小诗:

打开笼门

让鸟儿飞走

也把自由还给鸟笼

鸟儿原本会飞,可笼子束缚了它的翅膀;让鸟儿飞走,得到自由的不仅是小鸟,更还有象征我们的“鸟笼”。从根本上讲,学生才是班级的主体;我们“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管”,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的自主发展。

常言道:“懒婆婆,勤媳妇。”班主任的“懒”有些时候比“勤”更有积极意义。大凡优秀的班主任往往都懂得放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和创造一些锻炼、成长的机会。班主任其实就是班级的神经中枢,指挥、协调机体各个组织和部位的运动,不能也不应该事事都具体操管,一定要认清哪些是“非我莫属”的事,只做好那些自己必须去做的事情,不要或者少插手那些学生能做,而且可能做得更好的事情。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是学生自己说了算;聪明的班主任是要开动起“班级”自己的动力,学生来做司机,自己只做导引,而不是吃力地拉着“班级”走。

每个学生的气质、修养、性格、家庭背景、学习经历各有不同,再优秀的班主任也找不到一把智慧的钥匙能够打开全班所有孩子的心灵之锁。这就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品格提升和精神生命的成长都必须是个性化的,必须是基于他自己的需要的,必须是有着强大内驱力的。

长久以来,我们花很大力气,靠要求、命令、约束、控制等手段制造着巨大的推力推动着学生前行。可是我们常常发现,当外在的推力撤掉以后,学生总是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就好像是过去的火车,“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是一旦车头没有动力了,钢铁巨龙就成了死龙。而现在的高铁设计理念则完全不同:每一节车厢都自带动力系统,每一节车厢都靠自己的动力前行,整合起来,就产生了几乎难以想象的高速度。

班主任是要善于组织和管理班级,但借外力推动学生前行,或者凭借班主任这台唯一的火车头带动学生前行,不如为每个学生的生命装上发动机,让每个人都能主动前进!如果我们能把班级分成若干既竞争又合作的团队,每个团队有自己的名称、口号、组织原则和奋斗愿景;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内在积极性、主动性,让大家都能为班级献力献策、增光添彩;如果我们能引导每一个家长都为班级建设和发展服务,都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级岂不就成了一台自动高速而稳健运行的列车!

四、规划的习惯

一个班主任一定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些期许和谋划,不仅善于规划自己的成长发展,还要善于规划自己的工作时间和任务,做事情要分清主次,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做具体事情时,要有一个整体构思,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流程,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工作忙碌而有条理、紧张而有秩序、繁多而重点突出。

面对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我一般采用这样的解决思路:

及时制止—适度冷却—调查了解—谈心交流—互相谅解—携手进步;

组织班级活动,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程序:确立主题—民主协商—制订方案—具体实施—优化改进—回顾总结;

面对大家比较棘手的学生早恋问题,我往往会安排这样的处理规划:旁敲侧击—静观其变—因势利导—宣泄移情—转化升华。

有人说,管不住自己时间的人,大都会成为别人管理的对象;而“善于规划”,是确保工作富有成效的重要措施,是优秀班主任的制胜法宝。

五、研究的习惯

大凡有成就的教师,无一不是重视研究、热爱研究的教师。我们熟悉的苏霍姆林斯基和魏书生,都是研究教育、研究学生的典范。如果用两个词总结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我想就是读书和研究。

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魏书生老师写了他辅导后进生张军的事情:

面对这个五科总分89的孩子,他没有失望,没有训斥,也没有大肆布置作业。在详细分析、研究了张军的学习、性格等状况的基础上,他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首先引导张军改变对学习的态度,将受罪改为享受,去发现学习的乐趣。为激起孩子学习的信心,他让张军经常回忆自己以前最辉煌的时期,给自鄙的潜意识中不断施加心理暗示。然后再引导张军制订周学习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并告诉孩子:尽最大努力,对得起自己,也就无悔无怨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仅是学生或问题的表象,而不是根本和实质,要想不被误导和诱惑,就必须学会研究。一个没有研究能力的教师永远是一个“教书匠”,素质和能力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提高。任何情况下,班主任都要保持良好的状态,遇事多研究,坚持双赢的思想,不要让学生牵着鼻子走,而要和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如果没有研究,所有的教育方法就会变成盲目、武断、机械的教条。

六、施爱的习惯

马克·吐温说:“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赞美学生,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资格;赞美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尊重。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需要磨砺我们的仁爱之心;但是“有爱心”和“让学生感受到爱”是两个不同的境界。

某机构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找了100名优秀教师,问:“您热爱学生么?”100%的老师回答“是”;然后又从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中进行随机调查:“你的老师爱你吗?”“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学生的回答令人大吃一惊,仅有10%的学生说老师确实爱我们。绝大多数的学生说“没感觉”!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现象!爱不爱学生是师德问题,能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则是技巧问题,“烧火棍子一头热”是不行的,“爱你在心口难开”也是不行的。我们不是苛求爱的回报,但必须要注意爱的方法和技巧。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对学生的关爱,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赞美,更要有具体的行动。教育所需要的爱必须是智慧的爱,必须能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爱。爱不需要借口,但是一个不会施爱的班主任不可能获得学生的爱戴,更不可能把班级管好。一个鼓励的眼神是爱,一个期待的提问是爱,一次真诚的谈话是爱,一次有意的锻炼也是爱……聪明的班主任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把自己的爱和欣赏巧妙地传达给学生,不露痕迹地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欣赏他、喜欢他。爱的更高层次,应该是理解、信任和尊重。

七、合作的习惯

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班级管理仅靠班主任一人之力,是行不通的;学生、同事、领导等都是我们强有力的合作者。我们要善于借助集体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想法变成集体的舆论,让集体共同承担责任。合作可以使我们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并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这里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相辅相成,家长也是我们班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聪明的班主任绝对不能让我们自己在前面冲锋陷阵,而学生家长却在后面袖手旁观。许多优秀班主任的成功经验中,都有一条,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

八、关注细节的习惯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班主任,一定要比一般教师更关注教育教学的细节。我们必须知道,自己的一些细微举动或者无意之语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波澜不惊的,也可能是镌刻一生的。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用关注的眼光去发掘细节,用发展的思维去处理细节。“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事,处处是楷模;管理无空白,时时能育人。”入微的细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要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切细节问题都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尽可能不让学生敏感的心灵受到丝毫的损害。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朋友,如果你希望自己能走向优秀,希望自己的教育生活更为精彩,那么,就必须先明白一点——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作为班主任,因为我们承担的任务更多,所以应该养成的好习惯还有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专业化成长不是处心积虑地学些理论来管学生,更不是挖空心思地找什么技巧来治学生,而是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日益完善自己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习惯品质,就一定能创造出芬芳飘香的教育四季!

 

(《山东教育》20146月第18期)


栏目导航 >